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做现代农业的践行者一一永昌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纪实

 2019/11/13/ 19:59 来源:每日甘肃网

关注农民专业合作社系列报道之二——

做现代农业的践行者

一一永昌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纪实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谢晓玲

  “我将政府贴息的8万元精准扶贫贷款入股到合作社,每年能分到6400元的红利。建了两座大棚,一年能赚两万多。空闲时间到合作社务工,每年还有两三万元的务工收入,日子不紧巴了,贫困户的帽子也摘掉了。”日前,在永昌海量辣椒农民专业合作社打工的金昌市永昌县六坝镇七坝村村民陈玉红开心地告诉记者,跟着合作社,他找到了一条致富路。

  着力扶持新主体、培育新功能、打造新业态、拓宽新渠道——在永昌县,培育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当地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各具特色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逐步引领农业生产走上产业化、集约化、标准化、市场化的现代化发展轨道,走出了一条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专业引领 共同致富挖穷根

  深秋时节,记者在永昌县六坝镇七坝村高效节水农业示范园看到,一排排高标准日光温棚成方连片、整齐排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合作社提供的辣椒苗质量好,成活率高,辣椒收成好。”正是收获季节,忙着釆摘辣椒的海量辣椒农民专业合作社辣椒种植户魏鹏鸿高兴地说。

  七坝村曾是省级建档立卡贫困村。辣椒等高原绿色无公害蔬菜,是这里的农民在脱贫路上探索发展起来的新产业。

  “过去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种植形不成规模,育苗、贮存、销售都很难,种植运营成本高,有时赚有时赔,收入不稳定。”魏鹏鸿说。

  建立农民自己的经济合作组织,互助合作共同致富——2010年,顺应村民意愿,七坝村原村党支部书记杨文成牵头成立了永昌海量辣椒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分散经营的种植户组织起来抱团经营。

  合作社在企业和农户之间穿针引线,和一些省内外公司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供销合作关系,并建起了现代化的蔬菜育苗中心、2座库容6000吨的蔬菜恒温库和物流中心,形成了集育苗、种植、贮藏、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为农户统一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使村民们有了发家致富的“靠山”。

  “不仅如此,合作社还领头组建了蔬菜运销协会,协调解决资金、技术、信息、销售等问题。”魏鹏鸿说,“有合作社领着挣钱,我们只管种好辣椒就行了,别的啥也不用愁,省了不少心。”

  目前,在海量辣椒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助力加速下,六坝镇12个村已发展日光温室1500余座,成为永昌县重要的反季节辣椒种植基地,全镇反季节辣椒产量已占到永昌县六成以上,并带动周边7个乡镇近600户农户发展日光温室基地12处。

  2018年,海量辣椒农民专业合作社运销高原夏菜和反季节辣椒达6万多吨,实现销售收入3700多万元;吸纳富余劳动力800人,带动农民务工收入近700 万元,被评为“全国农民合作社示范社”。

永昌高原夏菜种植基地。张铭功 摄

  近年来,永昌县通过金融、用地、用电、税收等多种优惠政策,激励积极引导种养大户、致富能人、村集体经济组织多形式、多领域、多层次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截至目前,全县围绕种植、养殖、营销、服务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887家,注册资金达29.05亿元,带动农户3万余人。全县共创建国家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5家、省级示范社27家、市级示范社52家,县级示范社54家。

  永昌县农村经营管理站站长张材芝介绍,面对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农民合作社充分发挥引领带动作用,通过产销对接、电子商务等多种途径,实现了农业产业的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较好地解决了农产品卖难、价低问题。

  品牌引领 打造现代农业发展“加速器”

  “我们的辣椒品质好,已经在北京、山东、四川等地产生了品牌效应,今年公司签订了3.5万吨的收购订单。”谈及自己的红辣椒,永昌县德圆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甘肃德源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蔡子亮不无自豪。

  德圆辣椒为何如此抢手?蔡子亮解释说,这主要得益于合作社对红辣椒种苗繁育、种植技术要求高,保证了产品质量,为擦亮品牌提供了坚实的品质保障。

  合作社建立之前,当地农户自己繁育红辣椒种苗,不仅费心劳神,育苗生产所需要的温度、光照等生产条件也无法保证,繁育的种苗时常存在苗弱、成苗晚、成熟(挂果)晚、产量低等问题,种植效益低、品质不高。

  在“挑剔”的市场和激烈的竞争面前,生产操作不规范、产品不合规格等劣势,常常让种植户陷入竞争乏力的尴尬境地。

  为了提高辣椒品质,蔡子亮组织合作社社员走出去学技术、学经验,并采取统一供种、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统一检测、统一收购、统一销售的经营方式,加强辣椒“产前、产中、产后”的生产管理。如今,德圆合作社3.5万亩种植基地全部实现标准化生产,产品被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供不应求,年销售收入达1.2亿元。

  农产品要叫响市场,品质建设和品牌打造很重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为推行标准化生产和打造统一品牌提供了便利条件,成为永昌发展规模农业、品牌农业、绿色农业和效益农业的主导力量。

  近年来,永昌县全力提升农业品牌化建设,实施品牌走出去战略,利用各类农产品博览会和电商平台宣传推介产品,支持各合作社推荐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引导合作社以品牌开拓市场。目前,全县“三品一标”产品达到73个,覆盖了90%以上的贫困村,建成贫困村农业科技试验示范点15个。农业标准化入户率达到100%,标准化生产面积和养殖规模分别占农产品生产总面积和养殖总规模的67%和61.8%,成功创建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

  永昌羊肉、胡萝卜、高原夏菜……一批特色农产品品牌先后打入市场,成为备受省内外客商青睐的知名品牌。这些“金”字号品牌,推动了永昌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发展,为合作社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创新引领 科技助力产业兴

  广袤的田野上,永昌县东寨镇新二坝村主任王振宏正在地里查看今年新种植的藜麦长势情况。他高兴地说:“合作社联合省农科院推荐的几个品种长势好,不倒伏,以前的病虫害没了,肥料也上得刚刚好,我们种的藜麦亩产肯定能上200公斤。”

  “由于传统农产品没有特色,缺乏竞争力,农民增收致富的步伐缓慢。通过科技引领和合作社示范带动,选择和培育特色农产品,打破种植作物单一化,促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一直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东寨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鲁斌告诉记者,被称为“金谷子”“粮食之母”的藜麦原产于南美洲,有着5000多年的种植和食用历史,营养价值极高。藜麦不仅耐寒、耐旱、耐盐碱,而且观赏性强,可以打破常规农作物雷同化、低端化的格局,是永昌县等干旱地区农业结构转型的“绝佳作物”。

  国外“金谷子”最终成功落户永昌,离不开省农科院专家的大力支持及永昌县养生三宝食业有限责任公司和永昌藜谷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大胆尝试。

  2016年,永昌县养生三宝食业有限责任公司牵头成立永昌藜谷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在东寨镇等地流转农户耕地种植藜麦。

  麦苗出土后,好奇的村民到土里瞧新鲜。“这不是灰条吗?这哪能吃呢?”看到和自家地埂上的野草相似的麦苗,村民们露出了怀疑的眼神。

  很快,随着秋天的到来,村民们的疑虑被打消了。原来,藜麦田里出现了不一样的风景,成熟的藜麦长至一人多高,好似翻滚的红色波涛在田野汹涌,引来游人无数,成为当地乡村旅游的亮点。

  “秋天生意最好,几乎都是来看藜麦的游客。”在自己家里开“农家乐”的永昌县农民赵开得说,这两年,光是“十一”黄金周就能挣近5万元。

  为种出高品质的藜麦,合作社聘请国内知名藜麦专家进行科学栽培技术指导和示范推广,在藜麦地里大量施用农家肥,并坚持人工除草,不使用化学药剂,确保种出的藜麦绿色无污染。

  由于敢于创新,走农产品差异化、特色化的路子,永昌的藜麦产品不仅迅速抢占了市场,畅销全国各地,还卖出了好价钱,被冠以航天食品标识。去年,精选的一级藜麦每公斤最高可卖到160元,正常情况下,每公斤的平均售价也不低于80元。

  藜谷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陆有富说:“我们投资1000多万元引进了国内最先进的自动化藜麦加工生产线,研发了藜麦茶、藜麦酒等10多种藜麦系列养生产品。省农科院还在积极筹划,让我们的藜麦培育、种植技术和产品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走出去’,未来发展前景很好。”

  农业技术人员撑腰,让永昌许多像藜谷这样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搭乘科技快车,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永昌藜麦种植基地。张铭功 摄

  “县里实行科技入社行动和‘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将200多名农业技术员派驻全县10个乡镇进行科技帮扶,并创建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微信群和QQ群,实行全天候的实时指导和跟踪服务,打通了科技成果转化和服务‘最后一公里’。”张材芝说,永昌县还积极鼓励龙头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实施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全县农业科技普及率达95%以上。

[1]  [2]  下一页  尾页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新闻排行

1   降压供水公告
2   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公示2018年享受政府特
3   兰州:黄河里冲出一条一米长的娃娃鱼
4   林铎在全省金融工作会议上强调 坚决防范化解风险积极
5   省食药监局:效价指标不合格百白破疫苗未流入甘肃
6   每日甘肃网7月22日甘肃热点新闻回顾
7   【全国网媒看平凉】探访崇信龙泉寺 感受文化旅游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