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筑基培根聚魂——嘉峪关市传承、展示、利用长城文化资源纪实

 2019/12/24/ 05:57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胡文平 王金

  2012年—2016年,嘉峪关关城古建筑修缮、油饰彩画、西罗城保护维修、关城墙体保护及防渗排水系统工程、关城安防、消防、防雷系统工程、长城第一墩防洪工程、长城第一墩崖壁锚固二期工程、长城夯土墙体保护维修工程等10个项目相继完成并通过验收。整个修缮过程中,严格遵循最小干预和“原形制、原结构、原工艺、原材料”的保护维修原则,在运用黄土、糯米、白灰膏、猪血、面粉、桐油、砖灰、麻丝等传统材料和打牮拨正、一麻五灰等传统工艺技术的基础上,采用PS加固液、改性土、烧料僵石等文化遗产保护领域运用较好的新材料新工艺,使长城墙体开裂、风化,城墙基础酥碱掏蚀等危及文物本体安全的病害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关城的本体和环境风貌得到有效改善和最完整、最原汁原味的保存,嘉峪关关城“旧貌换新颜”,重现历史上雄浑壮观的原貌。

  2017年—2018年,又先后实施了嘉峪关保护范围内部分现有建筑修缮工程和嘉峪关保护范围内部分现有建筑油饰彩画工程,采用传统材料和传统工艺对关城游击将军府、井亭、关帝庙、碑廊、碑亭等木结构建筑进行保护修缮和油饰彩画修缮,修缮内容包括屋面瓦件、望板、苫背整修,木结构维修加固,地面整理和重做地仗、油漆修补、彩画维修、断白做旧等项目,使嘉峪关关城的整体保存现状和风貌得以完善和协调统一。

  为加强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和永续利用,筑牢生态屏障,切实做好嘉峪关市文物保护区及周边区域的环保工作,实施了嘉峪关西长城、野麻湾长城重点段落保护范围环境恢复工程;每季度组织职工到与文物保护范围毗邻的农村,对加强文物保护范围环保工作的重要性和给附近农村生态环境造成的积极影响进行宣传;定期组织职工对文物保护范围及周边区域开展垃圾清理工作;汛期组织全体党员对被洪水冲毁的保护区文物巡查道路进行修复。开展了一系列遗址区域周边环境整治,保证文物保护区内及周边环境整洁。保护遗存的历史环境,整治保护区域内所有不和谐因素,确保遗存环境的整体和谐。保护嘉峪关田野文物本体周围的地形地貌及其所处特定的景观环境,保持遗存周围的原生生态系统环境功能。

  创新方式——科技为长城保护插上翅膀

  科技保护是当今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主要趋势,无人机、激光扫描、VR技术等高科技已经成为当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常规手段。采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对文化遗产加以保护,使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从传统的定性研究转变为有科学数据的定量研究,对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逐步启动实施长城的科技保护工作。维护和利用好嘉峪关关城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入侵报警、视频监控、声音复合、出入口控制、安防专用通信、电子巡更、网络广播等功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各种风险因素对长城本体和赋存环境的危害。积极发挥遗产监测在长城保护领域的作用,采用三维扫描仪、风速仪、悬挂式测斜仪、土体压力计、裂缝监测仪、全站仪、墙体水分仪等一系列高科技设备进行长城的日常监测,采集整理精准的监测数据,依托遗产监测的精准数据开展长城修缮和预防性保护。创建“日常监测—综合预报—提前预警—及时保护”的长城保护工作模式,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种危害因素对长城造成的破坏。科技保护的核心要义是利用现代先进的仪器设备对文化遗产做基础性研究工作,将以往传统经验描述为主转变为客观数据记录为主。运用现代化的仪器设备只是科技保护的手段,关键要素还是需要提升文物保护人员的整体科学素养,对现代文保理念和保护思路驾轻就熟、游刃有余是使用好仪器设备的前提条件。在开展日常文物保护工作中更应该注重文物保护工作人员的架构体系培养和实操技能培训,只有当文保人员的文保架构体系建设日臻完善之时,对于保护要素的保护方法、设备使用思路、设备间传切配合才能使用得得心应手。提升文保工作人员的科学素养是科技保护的核心。利用远距离裂缝观测仪。嘉峪关关城城墙高达9至11米,有些城墙裂缝处于较高的位置,没有办法开展人工测量,这时就需要用仪器观测。可在距墙体20至50米处设置仪器观测点,对裂隙拍照,运用计算机处理软件对远距离裂缝观测仪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得出裂隙宽度的变化数据。每个月对固定的裂隙做一次拍照监测,通过一年12次的裂隙对比,获得全年裂隙发育的变化趋势。对于不便开展裂隙监测的病害部位使用远距离裂缝观测仪进行监测。远距离裂缝观测仪的优点是能够利用现代光学传感器记录墙体裂隙的影像。通过每月一次的数据记录可以获得全年12次的某一特定裂隙的影像资料,利用后台软件可以对每一条裂隙做标注,获得一年完整的数据变化趋势。长此以往的数据记录就可以清晰描绘出某条特定裂隙的变化趋势,从而判断整条裂隙的风险等级,进而确定是否需要进行人工干预。目前,监测平台已经采集六年的相关数据,从大量的分析来看,嘉峪关长城整体上处于一种比较稳定的状态。2016年,嘉峪关世界遗产监测报告被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心评为年度优秀报告。

  事业发展——搭建本土文化挖掘整理平台

  积极搭建以监测中心为核心的文保科研平台、以长城博物馆为中心的文化创意平台、以下设各研究所为中心的基础文化研究平台,逐步形成文物保护、文化产业、基础研究“三位一体”总布局。丰富完善“1+5”梯次帮带能力素质大提升工作机制,积极采取“学术带头人+学术团队”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项目课题引领带动文物研究、遗产监测、土遗址保护等方面人才队伍的建设,着力提升文物保护和研究工作的整体水平。健全完善人才考评奖励机制办法,激励专业技术人才立足本职、发挥特长。

  充分利用长城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对公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教育、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党的基本路线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教育、中国国情教育、国防教育和国家安全教育、“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教育。组织开展大型长城宣传保护活动,举办各类长城专题展览,建立教学实践教育基地,编写中小学科普教材,举办长城公开课、长城主题夏令营,建立长城研学游基地,引导公众参与长城保护,感知长城文化。健全管理制度,整合教育资源,规范服务保障,积极动员文物文化机构、宣传教育机构以及社会团体、志愿者服务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

  围绕历史概念、文化概念、国家概念,进一步阐释嘉峪关的战略地位,做好长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加强长城资源的保护与宣传,使其成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支点。充分利用和整合河西走廊长城文化资源,形成一个展示河西走廊长城所在地区风俗、风物和具体生活方式的文化圈,不断放大嘉峪关旅游资源的核心吸引力,使嘉峪关成为我国西北的一个重要的旅游城市。

  以历史变迁为脉络,以文明融合发展为主线,编辑出版地方历史文化精品读物和对外宣传文本《嘉峪关文化丛书》(23册),全面展示嘉峪关人文历史地理风貌。拍摄纪录片《河西走廊之嘉峪关》,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工业、生活视角,诠释丝路文化、长城文化、边塞文化、西域文化在嘉峪关的深度融合。结合“一带一路”建设,与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创办综合性地方文化期刊——《丝路(长城)研究》杂志,研究、传承嘉峪关丰富独特的地方文化,更好地宣传嘉峪关文化研究成果、展示文化精品。开办公益性文化传播、学术交流活动——《丝路讲堂》,邀请相关著名专家学者和行业领军人物,讲授历史、地理、民族、商贸、宗教、艺术、考古、遗址保护、建筑研究、文献研究、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研究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深入挖掘和传播古代丝绸之路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编辑印制了1000册《丝路讲堂》读本。

  参加了在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发起的“长城保护联盟”座谈会,成功加入“长城保护联盟”,整合优势资源,凝聚全体智慧,推进长城保护事业更上一层楼。弘扬简牍书法艺术,打造河西地域文化特色,成功举办了“汉武遗诏·嘉峪关首届汉简书法展”。

  推进《嘉峪关夯土遗址病害监测研究》《嘉峪关木构城楼现状结构分析与状态评估研究》《嘉峪关城楼三维激光扫描建模及人员培训》《嘉峪关历史文献档案收集整理与营建史、修缮史研究》等省级课题的研究;实施完成了甘肃省委组织部2017年度、2018年度人才项目;积极实施《河西简牍调查研究》《河西走廊魏晋砖壁画资料整理》《河西走廊及周边地区岩画资料整理》《嘉峪关南北防御体系调查研究》《河西走廊汉、明长城建筑结构及工艺特点调查研究》5项院级课题。各项目组按计划进度完成了课题相关文字、图片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出版了《嘉峪关筑城史》《河西走廊边塞诗选》《小物通大道》《新理异态》《河西走廊砖壁画研究》《长城历史文化读本》《嘉峪关特色文化》《长城精神研究》《河西简牍》等十多部著作;两人次荣获甘肃省委敦煌文艺奖,一人次荣获甘肃省社科奖,多项省级课题获批,长城丝路文化研究迈上新台阶。

首页  上一页  [1]  [2]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新闻排行

1   降压供水公告
2   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公示2018年享受政府特
3   兰州:黄河里冲出一条一米长的娃娃鱼
4   林铎在全省金融工作会议上强调 坚决防范化解风险积极
5   省食药监局:效价指标不合格百白破疫苗未流入甘肃
6   每日甘肃网7月22日甘肃热点新闻回顾
7   【全国网媒看平凉】探访崇信龙泉寺 感受文化旅游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