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李欣瑶 通讯员甘中萱
日前,张士卿学术思想研讨会在兰召开。研讨会上,全面总结了全国名中医、甘肃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张士卿的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以及治学精神,也分享了他在临床诊治儿科常见病方面的最新成果。
从1970年来到甘肃,张士卿就与甘肃结下了不解之缘。几十年来,他用精湛的医术服务甘肃,用师者的情怀培养医学人才,他是首批“全国名中医”,并在2019年荣获“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
张士卿荣获“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
1970年8月,从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毕业的张士卿响应国家号召,来到地处祖国西北的甘肃平凉工作。在那里,他充分发挥自己所学,不畏山路难走,不避天黑人稀,为当地群众义务治病。
在平凉工作期间,张士卿曾在平凉卫校任教。8年中,他与同事一起自编自印中医教材和讲义,创办中医门诊,开辟中医医士班和西医学习中医班的学生(学员)实习基地。同时,在教学实践中,他还摸索出了一套适合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和“师承传授”的教学方法,为当地培养了大量“用得上、留得住”的实用型医疗卫生人才。
1978年10月,张士卿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生部,攻读医学硕士学位。在3年的学习中,他受岳美中、万有生、方药中等老师口传心授,刻苦钻研,博采众方,成为了首届中医硕士研究生。研究生毕业后,他被选留在中国中医研究院北京西苑医院儿科工作。在北京工作3年后,情牵甘肃医疗卫生事业的张士卿又一次返回大西北,来到建院时间不长的甘肃中医学院(甘肃中医药大学前身)任教。
在甘肃工作的几十年,张士卿为发展中医药事业、培养优秀医务人员而奔走。他多次在我省组织的有关甘肃省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的会议上,提议加强对基层中医实施适宜技术培训,以提高中医诊疗水平。1998年,针对全国掀起的西医院校合并中医院校的风潮,张士卿极力坚持中医教育独立发展,他强调“中医药学独具特色,中医药教育必须独立发展”。在他担任甘肃中医学院院长期间,该校生源质量逐年提升、教学水平明显提高,为甘肃省基层医院培养了大批人才。
张士卿获“全国名中医”称号。
张士卿在临床上广涉诸科,尤其擅长儿科,他对小儿外感发热、呼吸、消化、精神、神经系统等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杂症有独到的见解和确切的疗效。他精研经典,结合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提出“三因两辨一对症”的临证特色和“外感内伤,健脾为先,疑难杂症,运化在前”立方法则,并先后主持开发“开胃增食合剂”“咳喘贴”等多种中药制剂,在临床应用广泛。
多年来,张士卿坚持为本专科学生授课,先后承担《黄帝内经》《中医基础理论》《伤寒论》《中医儿科学》等多门课程、多专业、多层次的教学任务。他不定期在省内外开展各类专题讲座,无私分享自己的学术经验。
张士卿在科研方面潜心钻研,他创办了国内第一份《中医儿科杂志》并担任主编,为中医儿科界学术交流、成果展示搭建了平台。他协编《敦煌医粹》,主编《实用敦煌医学汇讲》,合编出版《中医儿科学》、《黄帝内经研究大成》等著作10余部,先后在国内外中医药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主持完成“双龙雪莲酒的开发研究”“固本膏治疗肾虚腰痛的临床与实验研究”等10余项科研成果。
张士卿为小患者看病。
如今,虽已年逾古稀,张士卿依然坚守在临床一线。他每周出门诊5次、查房1次,年门诊量达1.5万余人次。
面对每天络绎不绝的门诊患者,张士卿坚持早上班、晚下班,对待每一个患者,他都认真细致诊察疾病,耐心热忱解释病情。特别是那些急重病人或是远道来的病人,张士卿总是给予特殊照顾,为他们提供最大的方便。
在本该颐养天年的年龄,依然在临床一线工作,张士卿却乐此不疲。在家人看来,出诊看病、带学生,是他人生最大的乐趣,“如果有一段时间不去医院出诊,他就总是觉得各种不舒服。相反,只要出诊,他每天都精神抖擞。”(图片由甘肃中医药大学提供)
相关新闻
- 2020年01月14日兰州市新增两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 2020年01月14日2020年甘肃高考艺术类校考日程定了
- 2020年01月14日2019年度兰州教育“十大要闻”出炉
- 2020年01月14日甘肃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实施方案出台 快来看,这些都与你的孩子息息相关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