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日报·每日甘肃网记者 秦娜
她,被牧民亲切地称为“牦牛妈妈”;她,也被同事赞为“阎干散”。她就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副所长阎萍研究员。
1984年,大学毕业后,阎萍被分配到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进入牦牛课题组,从此就开始了与牦牛打交道的“漫长人生”。30多年来,她坚守青藏高原,攻克了一道道科研难关,先后育成了两个国家级牦牛新品种,对提高青藏高原牦牛生产性能、农牧民增产增收及区域牧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牦牛妈妈”悉心喂养小牦牛。
牦牛育种是一项周期漫长、极其耗费时间和精力的工作。在高寒草原开展牦牛育种技术研究,难度与艰辛更是难以想象。“在海拔3千到5千米的高寒牧区,牦牛饲养地通常都是交通不便,也没有公路,我们只能骑马或者徒步,和当地藏族群众一起抓绑牦牛,一起测定生产性能。”阎萍回忆。几十年来,阎萍的足迹遍布青海、西藏,甘肃、四川、云南、新疆的牦牛产区。2004年,在陆仲璘老师等前辈的科研积淀下成功培育出了含二分之一野牦牛基因的国家级畜禽新品种“大通牦牛”,填补了世界上牦牛没有培育品种及相关培育技术体系的空白。
2019年,历经20多年的不懈攻关,阎萍带领团队再下一城,成功自主培育出国家级新品种“阿什旦牦牛”,为牦牛家庭增添了新成员,丰富了世界牦牛资源。这一成果突破了制约牦牛产业化发展的关键环节,为我国牦牛良种繁育奠定了理论基础,提供了技术支撑。同时,“阿什旦牦牛”的培育成功,引领了青藏高原牦牛品种生态差异化的育种方向,为培育世界独特生态区牦牛品种提供了成功典范,堪称我国大家畜育种里程碑式的重大成果,标志着我国牦牛育种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阎萍对牦牛生产性能进行测定。
阎萍介绍,“阿什旦牦牛”具有生长发育快、产肉性能高、抗逆性强、无角、遗传稳定等特性,改良后代生产性能提高15%-20%,适宜在青藏高原及毗邻地区推广应用,因此深受牧民群众欢迎,推广养殖后,增产增收效果十分显著。
“阿什旦牦牛”的成功并没有让阎萍放慢脚步。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以科技支撑高原民族地区牦牛产业发展,打造牦牛品种改良推广新模式,扩大养殖的良种良法覆盖率,示范带动牦牛产业转型升级、农牧民增收致富……阎萍一刻不停,她希望让更多的牧民分享到科技发展的新成果。
阎萍与牧民交流养殖心得。
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有着800多公里的边境线,牧民生产生活和守边都离不开牦牛。近几年,阎萍团队联合深圳援疆喀什市前线指挥部共同实施“塔县牦牛遗传改良及产业扶贫”项目。在项目支持下,1000余头良种牦牛落户帕米尔,成功将“牦牛扶贫模式”从青藏高原推广到帕米尔高原。通过推广牦牛良种繁育技术和全产业链示范推广,生活在边境线的牧民边守边、边放牧,边固疆、边致富。牦牛,已然成为帕米尔高原的“科技牛”“增收牛”和“守边牛”。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以不畏艰险、扎根雪域高原的牦牛精神应对困难和挑战”,这是阎萍勉励自己的话。“大通牦牛”和“阿什旦牦牛”新品种种群数量还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牦牛产业的发展还有诸多问题有待解决……对阎萍来说,牦牛科研工作“永远在路上”。
相关新闻
- 2019年07月11日加强科研合作 减少地质灾害
- 2019年06月28日【弘扬爱国奋斗精神 建功立业新时代】雒天峰:节水治水的“科研尖兵”
- 2019年04月09日“全球科研项目数据库”在兰州上线
- 2019年02月14日中科院兰州化物所科研工作者实验室里过大年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