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兰天 通讯员魏丽
鼠年将至,一场雪不期而至落在了崆峒区大秦乡苏家村,天色渐暗,一轮明月已迫不及待挂在山尖,偶尔几声犬吠,让小村子显得更加静谧。
可村民苏志亮家的牛棚里却挤满了人。“这都到年尖尖了,驻村工作队还这么操心我办合作社的事,真是比亲人还亲!”
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李辉抖落身上的雪花,紧了紧单薄的棉衣,说:“咱们村有养牛的传统,但没有形成规模,也缺乏专业的技术服务,今年一定要把合作社成立起来!”
“瑞雪兆丰年!”苏志亮嘿嘿一笑,“去年我这30多头牛挣了六七万元,今年肯定更好!”
苏家村位于崆峒区北部塬区,山高坡陡,土地贫瘠,一条路从山脚一直盘旋到山顶,交通十分不便。
长期以来,贫瘠与贫穷,一直如绞索般勒着这片土地。
“靠天吃饭能管个肚子饱就不错了,兜里一直没钱。”苏志亮说。眼瞅着山外一天比一天好,村里的青壮年纷纷外出打工谋生,有不少人家一把锈迹斑斑的铁锁一锁就是好几年。
“前些年出去打工,逢年过节我不爱回来,路不好走,回来家里也啥都没有。”苏志亮笑着说。
2013年,崆峒区脱贫攻坚战打响,精准扶贫的春风吹临了苏家村,大山深处“蝴蝶翅膀的那一下扇动”掀起巨澜,为了摆脱如影随形的贫困,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挣钱,崆峒区开启脱贫攻坚加速度。
“我家被定为贫困户,成了帮扶对象。”在外打工的苏志亮得知消息后,买了车票要回乡看一看。
这一看,48岁的苏志亮再也不愿出门打工,脱贫攻坚帮他把命运重新掌握在自己手中。结对帮扶的村干部一次次往他家里跑,帮他出主意,解决难题,靠着政府贷款苏志亮开始了养牛生涯。
给牛喂药、打针、配料……从没养过牛的他一点点学起。由于经验不足,碰到养殖难题,他就向村里有经验的牛倌虚心求教,一心要把牛养出名堂。
苏志亮家的牛棚
靠政策、靠努力,2015年苏志亮成功脱贫,赢得了改变命运的一场翻身仗。
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放牛好耕田、养羊盼过年、喂鸡筹柴米、奔波为油盐”,这是过去苏家村村民贫困生活的真实写照。
前不久,工作队为村里装上了太阳能路灯,成为大山深处夜晚的一道风景。苏志亮兴奋地说,“屋里亮,屋外亮,心里更敞亮”。
脱贫春来早。崆峒区将“两不愁,三保障”一项一项落实,通水、通电、通讯、通路,绣花般精准扶贫,送走贫和困,通来富日子。
“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输血’容易‘造血’难。为帮助贫困户自力更生,我们除了产业扶贫带动,还为贫困户‘量身定制’致富技能,提升贫困户的‘造血’能力。现如今,老百姓致富的精气神都写在脸上了!”苏家村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李辉乐呵呵地说。
人人有事干、户户有产业、家家有钱赚,苏家村找到了一条脱贫新路。2018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元,一举摘掉了“穷帽子”。
一个人富了,可以带动一群人。问起今年啥打算?苏志亮黝黑的脸上自信满满:“过去外面打工一年忙到头挣两三万元,钱少得不想回来,现在政策这么好,日子越来越红火,谁还愿意再离开。今年我就一个想法,办合作社,扩大养殖规模,带领大家一起致富。”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