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多地舞:体育文化中的陇上非遗

 2020/04/13/ 19:16 来源:甘肃日报-新甘肃客户端 记者 李满福 通讯员 黄英进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李满福 通讯员 黄英进

  体育文化是体育事业发展的深层动力和精神内核是体育强国建设的根基和灵魂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类重要表现形式。

  为传承、保护甘肃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收集和研究传统体育类非遗项目文献资料,挖掘各地传统体育的节令活动,丰富体育赛事活动的文化内涵,建立全省优秀传统体育项目资源库,甘肃省体育局日前整理推出“体育文化中的陇上非遗”栏目,向社会各界介绍体育文化中的陇上非遗项目

  首期推出的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多地舞。

图片1.png

多地舞表演。

  多地舞又称为是“朵迪舞”“罗罗舞”,是舟曲藏族民众在节庆、祭祀、自娱中所表演的一种独有集体性活动。据舟曲县志记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春秋战国时期),舟曲县为羌、氐族的居住地,公元756年,吐蕃东征占舟曲,宋朝收复时,部分吐蕃军及其家属与在战争中被裹挟的羌奴入乡随俗定居下来。

  当战争胜利后,人们为庆祝胜利,男女混合跳起了成龙摆尾、拟虎跃进的舞蹈,古羌语称其为“罗罗舞”,第一个罗字是入声,意思是龙;第二个罗是去声,意思是虎,显而易见是典型的白龙江流域古羌族龙虎图腾崇拜之象征和文化内涵的朴素反映。由于地处偏远,交通闭塞不为外人所知。直到1958年,该县首次举办民间传统歌舞汇演,铁坝乡第一个把《马铃舞》搬上了舞台,多地舞开始走上对外传播和发扬的道路。

  多地舞由“多地”“嘉让”“甸录”三部分内容组成,“多地”开头动作为头顶三下,脚顿三下,表示先民这样开天辟地,讲日月星辰山川湖海的由来,随多地舞从天空、云层、山峰、森林、草原、湖海中来,并颂扬这些物象对民族的好处,还要形容出这些自然景观中的奇异变化。“嘉让”是一种以妇女为主的集体舞,人们跳舞时携手围成圆圈,腾足于空,然后顿地为节奏,一人摇铃领唱,大家和声或轮班唱和。“甸录”是多地舞的结尾歌舞曲,在“嘉让”中围成的圆圈散开分成两排,要表达的感情多为赞美家乡、歌唱山川景色,也有赞美美好生活的,还有歌颂喜庆节日等的内容。

99443de0159a7caa113a572a774adac.jpg

多地舞已被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

  多地舞主要分布在舟曲县的三个地区,即上河地区(上河片)、下河地区(山前片)和山后地区(山后片)。各地区的多地舞都由村寨单独代系传承,而且舞蹈传承定于有藏民内部。各个藏族村寨之间语言不同和交通不便,相互交流较少,舞蹈动作也有很大的差异,许多地区连舞蹈名字的叫法也不相同。由于多地舞属于集体舞蹈类型,动作简洁易学,村子里的年轻人绝大多数都很乐意学习。

b7c522d31e87a46c98386cb1ce6f951.jpg

在保护基础上的传承,让多地舞有了更规范的发展。

  2006年,多地舞被列入第一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初,舟曲县建立了“多地舞蹈艺术保护中心”,建立档案并有效地保护老、新艺人。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舟曲县文化馆获得“多地舞”项目保护单位资格。憨班乡黑峪村村民李扎西被认定为多地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博峪镇开麻村村民卓玛、河坝村村民全桑九面被认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文中图片由省体育局提供)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