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朝霞 通讯员 张凡 田笑
走进镇原县盛泰绿色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映入眼帘的是整齐干净的圈舍,膘肥体壮的生猪,麻利精干的饲养员。
“现有母猪310头,这几天正是母猪大量产仔的时候,要精心管护好。今年计划出栏6000头,还要扩大育肥规模。”合作社理事长路彦博一边给母猪投放饲料一边说。
镇原县盛泰绿色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的母猪产仔舍。
现年39岁的路彦博是镇原县临泾镇毛头村人,高中毕业后,18岁就背上行囊南下打工,尝尽了漂泊之苦。经过磨炼,2006年他与朋友在西安合办了一家木器加工厂,生意渐好,家里的日子也一天天好起来。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被一家高科技养猪场的壮观场面深深地震撼了,那时候他就暗暗立志,要将外面先进的管理与技术带回家乡,创建一家大规模的现代化养猪场。
“作为地地道道农民的儿子,无论走多远,我始终惦记着生我养我的土地。在老家,养猪是一个传统行业,发展空间比较大,但与外地的养殖规模和养殖技术有很大差距。我在外地创业那些年,抽空学习养殖知识和技术,决心把这些新的管理经验和新技术带回家乡,改变传统的养殖方式,改善父老乡亲的生活。”路彦博说。
2013年,路彦博卖掉了木器加工厂,回乡创业。“养殖场防疫要求比较高,选址要远离居民、水源和公路,所以找场地的过程相当曲折。关键的时候,我遇到了良韩村范支书,他说他们村有一块地方让我去看一下。”回忆起建办合作社的过程,路彦博颇有感触,有辛酸,也有感激。
“小路是个热心真诚、勤劳踏实的实在人,创办养猪场是好事,可以带动我们当地村民发展养殖,增加群众收入。恰好我们村有一个40亩的果园,可以流转给他。”良韩村村支书范继平表示。
合作社的饲养员在清扫猪舍。
在镇村干部的帮助下,路彦博的盛泰绿色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落户临泾镇良韩村,发展壮大起来。
发展养殖业的路上时有坎坷,2018年出现的猪瘟疫情,给这个初具规模的养猪场带来致命性的打击。
路彦博曾想过放弃,但还是咬牙坚持。“附近村民看到了我的难处,把玉米无偿给我作饲料,镇里和村里的领导干部也经常关心询问,在大家帮助下,我渡过了猪瘟疫情的严峻考验。”
路彦博没有忘记在他困难时伸出援助之手的人们。近年来他通过发展合作社,吸收贫困户到合作社务工,高于市场价收购玉米饲料,为养殖户提供技术指导,等等,他用务实的措施,回报父老乡亲。
韩银军是良韩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于2019年脱贫。他说:“这几年去路彦博那里捉猪娃把猪养,猪娃价都比市场价便宜。养殖中如果猪有什么毛病,我给他打电话,他耐心指导,还上门来给猪治疗,并打疫苗预防一些疾病。我将育肥猪销售给合作社,他又高于市场价收购,真是帮我摘了穷帽子。”
路彦博治疗生病的仔猪。
目前,盛泰绿色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为临泾镇带贫115户,每年每户分红1000元,带动全镇4个村发展集体经济,每年为4个村分红2万元。到2019年底,合作社带贫资金已经合计分红达21.5万元。
“我还准备继续扩大养殖规模,以后合作社能够实现自繁自育,吸纳更多的贫困户搞养殖,与乡亲们共同发家致富。”路彦博说。
(图片均由通讯员提供)
相关新闻
- 2020年04月17日瓜州:牵着“扶贫牛” 走上致富路
- 2020年04月17日天水市脱贫攻坚扶志扶智工作推进会强调 激发内生动力 提高群众脱贫致富能力
- 2020年04月17日平凉市崆峒区:牵住“牛鼻子” 过上“牛”日子
- 2020年04月17日学一技之长 圆致富梦想——临夏县漠泥沟乡劳务技能培训班见闻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