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民生

开上小车种大棚 灾后移民村“瓜”田喜事多

 2020/09/07/ 17:27 来源:甘肃日报-新甘肃客户端 李果繁 闫琴雯

  “现在我们村里,一半以上的农户都是开着小汽车到大棚种黄瓜,生活一步一个阶梯往前走,人的心态也从不适应变成努力经营好日子。”9月3日,46岁的“移民”施万红向白银市全媒体集中宣传采访团介绍着靖远县北湾镇新坪村的情况,这个村子的其他村民和他一样,都有“两个家乡”。

  种植黄瓜让新坪村的“移民”们在温室里扎下致富根 闫琴雯 摄

  新坪村是施万红的“第二故乡”,老家在定西市岷县维新乡的他已经在这个村生活了五年时间。施万红说,虽然现在越来越适应,但是刚“下山”的时候,他和一起搬下来的村民一样,对未来在“平地”上的生活毫无希冀,心里十分忐忑。

  “人心一开始不稳定,谁都不知道怎么在这个陌生的地方过日子,更不敢想象能把脚跟扎稳。”施万红说,刚搬进来,重重问题就摆在村民面前。以前在山里,村民们都以种药材为生,靠天吃饭,种的都是雨水浇灌的“旱地”,没有精耕细作的概念,搬到新坪村之后,“旱地”变成黄河水提灌的“水地”,而且还是在温室大棚种植黄瓜,没有村民掌握这方面的种植经验,施万红跟村民一样,都是两眼一抹黑,看着成片的温室大棚心里直犯嘀咕。

  作为村支书的施万红,眼看着村民的消极情绪不断蔓延,着急在心里。于是一边自己带头学习观摩其他地方日光温室成熟的种植模式,一边给村民做工作提倡种大棚。

  “第一年种植大棚黄瓜的农户尝到了甜头,纯收入都在4万块钱左右,实实在在的收益给心存抵触和疑惑的村民吃了一颗定心丸。”施万红说,以前老家种玉米,收成全靠老天爷心情,一年下来也就几千块钱还不稳定。两种收入情况一对比,村民心里有本明白账,种大棚自然而然就有了动力,现在家家户户都在自己种植黄瓜,没有时间和精力种的就把大棚租给别人,一年到头收益要比在“山上”高得多。

  新坪村千余座温室大棚产业园 闫琴雯 摄

  季维德是搬迁之后第一批带头种植大棚黄瓜的农户,也是第一批尝到甜头的村民之一。当过兵的他,在听到村里动员种植大棚的消息后,依然是做派果断,立马就接手了一个100多米的大棚,这是当时村子里规模最大的温室大棚。

  “从前出门就是大山和泥路,出行不方便不说,连孩子上学都是个大问题。‘下山’以后,基础条件大变样,种棚虽然是第一次,但是在新地方要想落脚,也得自己争气,不会就学嘛!”季维德今年62岁,体力活干不动了,棚里的活计就“继承”给了女儿和女婿,不久前他的孙女还收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他觉得自己家的好日子才刚刚开始。

  当地种植的“密刺黄瓜”以其笔直油亮的外观和爽脆的口感深受消费者好评 闫琴雯 摄

  据了解,靖远县北湾镇新坪村和富坪村是定西市岷县与漳县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省内异地安置移民村,受灾群众1092户,共计4986人于2015年8月搬迁组建。当地立足区位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确定了以反季节日光温室为主导的“1+N”多元产业发展思路,主要发展设施蔬菜种植产业。截至目前,累计建成日光温室1042座,种植面积超过2000亩,脱贫产业园以种植“密刺黄瓜”为主,每亩平均产量20000公斤,产品面向全国销售。  文/图 李果繁 闫琴雯(实习)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