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随笔】
自信 自立 自强
张洞若
“照看一个人、拖累一群人、致贫一家人”,这是很多贫困残疾人家庭的真实写照,也是脱贫攻坚中最难啃的“硬骨头”。
因为身体障碍,残疾人劳动能力受限,文化技能水平偏低,在脱贫过程中面临更多的困难和挑战。而且,帮助残疾人脱贫,也绝非简单地送钱送物。对于这个特殊的困难群体,最重要、最难心的事情,是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增强其自我发展的信心、意志和能力。
10月15日,记者来到陇西县柯寨镇。去年5月,该镇党委书记石守仁参加了第六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会上,柯寨镇残联荣获全国“残疾人之家”称号。难忘的经历、珍贵的荣誉,让全镇的干部群众激动不已,也折射出助残脱贫的温暖故事。
据了解,柯寨镇有各类残疾人956人,占总人口的7.2%。近两年,在脱贫攻坚和扶残助残的政策支持下,全镇残疾人“两不愁三保障”得到“托底”,实现了政策性脱贫。但是,残疾人依然是“木桶”的“短板”,是脱贫基础最为脆弱、各类困难最为集中、最需要持续关心关爱的重点群体。面对困中之困、难中之难,全镇干部深入开展结对帮扶,主动和残疾人掏心窝、交朋友,探索出一条“自信、自立、自强”的助残脱困之路。
张家湾村村民陈鸿斌,是石守仁的帮扶对象之一。2018年,由于脉管炎日趋严重,陈鸿斌的双腿截肢。看着自己变成了“废人”,躺在病床上的陈鸿斌,一度生出轻生的念头。得知情况后,石守仁主动上门,耐心劝说、反复开导。几个月的“水磨功夫”,两人处成了好朋友,石守仁也读懂了陈鸿斌的“心结”:不愿拖累家庭,想成为有用的人。
两人一起想了很多办法。石守仁联系助残协会,捐赠了一张轮椅。陈鸿斌认真琢磨,靠着轮椅代步,干些简单的活计。而且,在石守仁的指导下,他还学会了使用智能手机,经常看新闻、发微信、拍视频……与此同时,随着全村易地搬迁,一家人住进了亮堂的新房,门前还设有残疾人坡道,更加方便了轮椅出行。
日常起居能自理了,居住条件也改善了,陈鸿斌再度燃起致富的希望。在镇上的扶持下,他喂养了一头牛,如今已增至3头。同时,还参加了电商培训班,正在学习直播带货。此外,又在村里的合作社找了份工作,从事中药材的切片加工。
陈鸿斌越来越忙,也越活越有劲头。重新成为家里的“顶梁柱”,让他真切感受到自己的价值。采访中,陈鸿斌拿出手机,拍起了视频,微笑中透着自信,充满对生活的热情。谈起镇上的发展,中药材的行情,他也如数家珍,见我们惊讶,他开心地说:“石书记讲过的,我都记着呢!”
类似陈鸿斌的故事,在柯寨镇还有很多。这次难忘的采访,也让我们深受触动。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希望。虽然有国家政策兜底,但基本的生活温饱,还不足以让残疾人摆脱内心的阴霾。最好的办法,是从思想上、精神上、行动上,帮助他们自信、自立、自强,鼓起生活的勇气,找回生命的尊严,重获人生的价值,成为家庭、社会的有用之人。
小康路上,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助残脱困,既要送温暖,更要送希望。它的成功诀窍,就是“关心关爱”。正如石守仁所言,只要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有耐心、有恒心,多操心、多用心,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就一定能找到管用的办法。
(作者系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本栏目欢迎省内各媒体记者、编辑来稿,邮件主题请注明“记者随笔”。邮箱:gsrbplb@126.com。
相关新闻
- 2020年11月12日【记者随笔】自信 自立 自强
- 2020年11月06日【记者随笔】延伸产业链 药材变“药财”
- 2020年11月05日【记者随笔】延伸产业链,药材变“药财”
- 2020年10月23日【记者随笔】从“种得好”到“卖得好”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