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砥砺奋进 逐梦前行——平凉市崆峒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2020/11/13/ 08:27 来源:平凉日报

砥砺奋进 逐梦前行

——崆峒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中心城区绿地广场。  平凉日报记者 杨昕 摄

  五年,弹指一挥间。五年,是一个刻度,标注着崆峒发展的高度;五年,是一次跨越,丈量着崆峒发展的幅度。站在“十三五”即将收官的时间节点,太多时刻值得铭记,太多成就值得喝彩!

  这五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经济目标任务顺利完成,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崭新成就。

  经济实力强起来、人民生活富起来、城乡面貌靓起来、文明程度高起来、生态环境美起来……一个经济发展、民族团结、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优美的宜居宜业宜游美丽新崆峒,正华丽转身款款走来。

  平凉日报记者 张海民

  培植创新厚土 铺就发展之路

  “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是崆峒发展的主攻方向,我们必须痛下决心,抓创新、调结构、转方式,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变中发展,崆峒经济必将实现质的飞跃。”市委常委、崆峒区委书记陈铎在崆峒区第四次党代会上所作的报告,为崆峒创新发展标明了新方位。

  在“十三五”开局之时,一个个改革措施的实施,一项项体制机制的创新,在崆峒大地释放出提速发展的新动能。

  “现在像开发票、作备案、出证明等办税事项只需跑一次,对我们企业来说太方便了,办事情越来越舒心。”中心城区某房地产开发公司财务负责人蒙芳芳说。

  政务环境是一个地方的竞争力所在。“十三五”期间,崆峒区深入推进简政放权、“一网通办”和商事制度改革,取消调整行政审批事项32项,233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全流程网上办理,投资项目审批时间压缩至120个工作日以内,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2个工作日以内,实现了“数据多跑网路,企业少跑马路”的转变。

  ——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投资项目审批和管理改革工作的意见》等5个实施方案,进一步提升了审批效率和服务水平。

  ——稳步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农村宅基地改革,有效盘活了农村资源资产。

  ——不断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健全完善财政管理制度和债务偿还机制,整合组建新的税务管理部门,惠农投资、宏基投资和立信担保公司完成企业改制。

  ——持续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建成区供销电子商务服务中心,新建改造乡镇供销社3个、村级综合服务社31个,为农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

  ——市区政务服务中心建成投用,33个部门1012项事项全部进驻,企业和群众办事“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的承诺全面兑现。

  ——研究制定了《崆峒区重点建设项目调度管理办法》,建立了项目推进“红、黄、绿”动态管理预警机制,从严从实抓好项目落实推进。

新建的政务服务中心。 钱彦虎 摄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崆峒区明确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牢牢扭住创新“牛鼻子”,在经济建设、项目落地各领域打出一系列“组合拳”,进一步凝聚了加快崆峒发展的内生动力。

  据核算,“十三五”期间,崆峒区年均经济增速保持在10.3%以上高位运行区间,是“十二五”的1.5倍,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62.4亿元,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1816元和12308元,年均分别增长10.1%和10.6%。

  夯实基层基础 打造靓丽城乡

  “以前,不敢出远门,道路把人限制死了。走趟兰州、西安没有两天到不了,去趟平凉还得住一晚上。”说起道路,崆峒镇贾咀村梁洼社村民马俊德感慨万千,“如今不一样了,硬化路通到了家门口,上千斤粮食个把小时就能换成钞票。”

  “要想富,先修路”。“十三五”期间,崆峒区先后建成各类农村公路971.14公里,农村公路总里程已经达到2457.903公里,2016年提前实现了252个建制村100%通硬化路和通客车的目标任务,农村因路而美、农民因路而富、产业因路而兴。

  村庄有规划,环境美如画;产业特色化、生活传佳话。走进安国镇余家庄村,清朗的乡村“画风”扑面而来。

  “村村通了硬化路,户户吃上了自来水,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干完活还可以冲个澡,做梦都没想过能过上这么好的日子!”提起如今的幸福生活,70多岁的余家庄村民徐永会爽朗地说道。

  崆峒因地制宜,聚力推进厕所、垃圾、风貌“三大革命”,创建“清洁村庄”169个、美丽庭院502个,建成省级美丽乡村7个,新建小康住宅1.28万户,农村卫生改厕19674座,废旧农膜回收、农作物秸秆利用率、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80%、85%、95%,一个个既有“面子”又有“里子”、和谐共融的新农村正在崆峒大地崛起。

  一个地方发展快不快,一个重要标志在于城市化水平高不高,文明程度高不高,发展环境好不好。为此,崆峒区举全区之力,聚万民之心,倾心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幸福之城。

  时值初冬,入夜后的平凉城区处处流光溢彩,造型各异的LED灯、霓虹灯交相辉映,一派祥和安宁。

  “现在南山公园环境干净整洁,体育锻炼设施也全,我和老伴每天都要来这里转转,我跳广场舞,老伴打太极拳,锻炼完了再到附近的早市买点菜,确实很方便!”市民田彩琴说。

  “十三五”期间,崆峒区按照“东扩、西控、北展、南延”的发展方向,大力实施城市道路管网、棚户区改造、商住小区开发等重点工程,深入推进全域无垃圾专项治理行动,扎实开展违法建筑、市容环境、交通秩序等专项整治,完成棚户区改造20个片区2.1万户,建成北大路、新科路、保丰北路等城市道路26.35公里,建成便民市场3个、公厕123个,脏、乱、差、堵等“城市病”得到有效治理,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46平方公里,比“十二五”末增加10%,城镇化率达到65%,城市宜居指数不断提升。

  绘就发展底色 孕育发展潜能

  “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把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拓展生态空间,完善保护网络,健全治理体系,持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区委副书记、区政府区长赵小林在崆峒区四届三次全委会暨区委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为崆峒绿色发展谋划了新路径。

  一面玻璃墙之隔,一边是舒适的咖啡屋,一边是垃圾处理现场;一边谈笑风生,一边机器轰响。海螺公司水泥窑协同处理城市生活垃圾项目的建成,让垃圾场和咖啡屋‘和睦相处’,使垃圾堆旁喝咖啡成为时尚。

  一河之隔,一边是北山的树木葱茏,一边是城市的车水马龙。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人们感受公平便利,亲近自然,享受绿色,城市更有历史韵味和文化品位,更具现代文明和开放活力。

  “十三五”期间,崆峒区着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狠抓环境污染治理,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统筹推进三北防护林、中央财政造林补助、森林抚育、退化林分修复等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建成中心城区特色景观带和南北面山生态屏障,累计造林绿化11.6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3.52%。全面推进整流域生态修复治理,新修梯田3.4万亩,治理河堤38.9公里,防治水土流失416.7平方公里。

  “你看这里的街道多干净,空气也很好。”从深圳回家探亲的徐先生告诉记者,“住在平凉,白天可以看到蓝天白云,晚上还能看见满天星辰。”

  改善生态,追逐绿色,崆峒奋进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止。五年来,崆峒区坚决扛牢生态建设政治责任,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建成中心城区大气环境精准网格化监测系统,完成城乡燃煤锅炉改造356台、清洁取暖改造25500多户、整治“散乱污”企业24户。

  泾河,崆峒的母亲河。坐拥泾河上游,确保一河清水东流,崆峒责无旁贷。五年来,崆峒区委、区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严格落实河(湖)长制,整治排污口18个、河道采砂31处,治理黑臭水体4个。

  蓝天白云、绿水青山为证。“十三五”期间,全区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5%以上,泾河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Ⅲ类标准,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国家地下水监测点位水质达标率均达到100%。

广成学校。  武文祥 摄

  共享发展成果 体现社会本意

  2018年9月29日,甘肃省政府发出通知:崆峒区在内的6个市区县退出贫困县序列——崆峒区终于摘掉了“贫困”帽子!

  作为甘肃58个集中连片特困县区和国家六盘山片区扶贫攻坚重点县区,这顶“穷帽子”一度让崆峒区喘不过气来。

  每逢盛夏时节,走进崆峒区南北二塬,成片的玉米一眼望不到边。“种玉米养牛”成为崆峒区贫困群众发家致富的共识,从2017年至2019年9月,崆峒区养牛户增加了1500多户,基础母牛存栏增加了1.4万多头,有3124户贫困户依靠养牛实现了脱贫,占全区脱贫户总户数的28%。

  “全面小康是全体人民的小康,这既是一言九鼎的承诺书,更是没有退路的攻坚战。我们必须以贫困不除愧对历史的使命感、群众不富寝食难安的责任感、只争朝夕背水一战的紧迫感,苦干实干、久久为功,坚决打赢这场输不起的硬仗,让全面小康的阳光普照崆峒全体人民!”市委常委、崆峒区委书记陈铎四年前的一番话言犹在耳,振聋发聩。

  贫困不是社会主义,能共享才是真幸福。五年来,乘着脱贫攻坚的东风,崆峒区主动加强与天津市河西区的扶贫协作,争取协作帮扶资金8718万元,实施帮扶项目6大类48个。

  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崆峒区整合资金31.5亿元,统筹实施路、水、电、房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持续推进教育扶贫、健康扶贫、文化扶贫,改造危房10253户92.3万平方米,建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55个,搬迁安置群众2298户10088人。

  围绕贫困户稳定增收,崆峒区把产业扶贫作为治本之策,扶持8057户贫困户发展牛果菜劳等富民产业和“五小”产业,新建暖棚牛舍5005座,新植果树经济林12.4万亩,建办“扶贫车间”6个、联村光伏扶贫电站14个,每年输转贫困户劳动力5300多人(次),确保每一个贫困村都有一个富民产业、每一个贫困户都有一个增收项目、每一个有劳动力的贫困人口都掌握一门致富技能,让所有贫困乡村彻底改变落后面貌。

  五年来,崆峒区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最大的任务、最大的民生,以“往前冲”的精神、“敢探路”的勇气、下足绣花功夫,用好各项政策,全力以赴补短板,千方百计提弱项,倾心尽力惠民生,脱贫攻坚取得了明显成效,105个贫困村1.2万户4.88万人口实现稳定脱贫目标,全区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36.8%,达到6216元。

  创新发展的道路纵然没有一帆风顺,崆峒也已习惯在应对困难挑战中奋力前行。“十三五”即将收官,“十四五”已在憧憬。我们相信,只要全区上下勠力同心,携手共进,崆峒50万儿女必将以更加昂扬的奋斗姿态,书写更加崭新的历史篇章。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