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文物中的历史】来自丝绸之路的胡瓶

 2020/11/19/ 04:34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王仁湘

北周鎏金银胡瓶纹饰线图

敦煌绢画中的胡瓶

  据统计,唐以前的胡瓶资料显示,北周以来出土有胡瓶或雕刻有胡瓶图像的墓葬,一般都是胡人墓葬,说明唐以前胡瓶多在胡人范围内使用。

  隋朝时期这种情况有了改变,胡瓶成了朝廷重要的赏赐之物。据《隋书·杨素传》记载:开皇年间,文帝因大臣杨素有功,于是“拜素子玄奖为仪同,赐黄金四十斤,加银瓶,实以金银;缣三千段,马两百匹,羊二千口;公田百顷,宅一区”。其中赏赐的银瓶,应是银胡瓶。

  研究者认为胡瓶传入虽然较早,但到唐代胡瓶的使用才开始流行起来。唐代文献中也能寻找到有关胡瓶的记载,唐中宗李显的《赐突厥书》言:“可汗好心,远申委曲,深知厚意,今附银胡瓶盘,及杂彩七十匹,至可领取。”又据唐人姚汝能《安禄山事迹》记载:天宝九年(公元750年),唐玄宗赐安禄山“金靸花大银胡饼四”,安禄山则献“金窑细胡瓶二”。上赐下献,安邦睦邻,胡瓶被看作是必备选用的宝物。

  唐代胡瓶之名明确见于正史文字记述。如《旧唐书·吐蕃列传》记载: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吐蕃赞普向唐庭上表。“谨奉金胡瓶一、金盘一、金碗一、马脑杯一、零羊衫段一,谨充微国之礼”。吐蕃送来的礼物中不仅有金胡瓶一,而且在上表中还列在首要位置。

  李大亮是大唐开国功臣,在任凉州都督时,太宗遣台使往凉州,李大亮有一只名鹰,台使让他献给皇帝。李大亮上奏太宗直言,说陛下很久不打猎了,使者要我献猎鹰,如果不是皇上的意思,这使者就太不够意思了。唐太宗回书称赞了李大亮,并送去一个胡瓶表示赞赏之意。

  在通往西域的途中,胡瓶不会是稀罕之物,西域商人要用,官员要用,军官士兵也要用。读一读唐代王昌龄的《从军行》,我们看到了军旅中的胡瓶: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骑着战马,挎着宝剑,胳膊上还挂有一个胡瓶。壮士一瓶酒,星夜取楼兰。朋友饯行,酒是不会少劝的,那胡瓶也是少不得的器皿。

  顾况《李供奉弹箜篌歌》这样写道:“银器胡瓶马上驮,瑞锦轻罗满车送。”一个地位极高的宫廷乐师,天天见天子,连王侯将相都要下马相迎,弹奏之后得到的谢礼有满车的丝绸锦绣,马背驮走的自然也少不得有银器胡瓶。

  考古中发现的唐代胡瓶有多例,如内蒙古敖汉旗李家营子出土鎏金银胡瓶一件,鸟嘴式口,底边有一匝联珠纹,柄的上端和口缘相接处有一胡人半身像。陕西临潼县庆山寺舍利塔基精室中出土凤头人面胡瓶一件,凤首龙柄,腹部有六个高浮雕人头像。

  上述金银质胡瓶,多数应当是由西域传入。唐代还出土过一些仿制的陶瓷同类瓶,它们与金银质胡瓶在形制上相似,只是一般没有直接称之为胡瓶。值得注意的是,考古发现的胡瓶几乎全部为北方地区出土,出土地主要有陕西、河南、河北、新疆、甘肃、内蒙古、青海、宁夏、山西,出土量最多的是陕西与河南两地,这是胡瓶及仿制品的主要流行区域。

  除出土有金银质和陶瓷质胡瓶实物外,唐墓壁画上陶俑手中所持物件,驼马俑驮载之器物都出现有胡瓶。

  胡瓶进入本土后,工匠很快开始进行仿制,唐代的凤首壶就是以波斯胡瓶为依据的创新,胡瓶的口沿、流、盖做成凤首,柄作龙首龙体状,体现了传统装饰风格。出土品中较重要的有山西长治白瓷胡瓶、河南洛阳塔湾三彩凤首壶、陕西富平李凤墓白瓷胡瓶、河南新安柴湾村唐墓凤首壶、河北蔚县榆涧村唐墓凤首壶。各地博物馆藏品中也有不少这类胡瓶精品,大多也属唐代精品文物。

唐青釉凤首壶(故宫博物院藏)

琉璃胡瓶(日本正仓院藏)

  仿制产品除自用外,远销中东及西亚北非地区,有的通过海路外销,黑石号沉船就发现有邢窑产的胡瓶。大英博物馆收藏产自唐代邢窑和巩县窑的胡瓶,这两件仿制胡瓶,通体施白釉,瓶嘴做成鸟喙形。

  胡瓶除了陶瓷产品,也有漆制产品,日本正仓院收藏有漆胡瓶就是证明。也见有少量的琉璃产品,日本正仓院收藏有一件玻璃胡瓶,辽宁朝阳辽塔天宫中也发现了一件玻璃胡瓶。

  胡瓶作为外来器物来到中国,它也改变了古代中国人的饮酒方式。先秦两汉盛酒、挹酒、饮酒,用的是樽、勺、杯一组器具,饮酒比较重要的是中间环节,要用勺子将樽中酒舀进杯中,谓之“斟酌”。胡瓶出现了,它逐渐取代了樽和勺的作用,直接可以将酒注入杯中,它其实就是具有现代意义的酒壶。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