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本网原创

在最冷的冬天,也有丰收的喜悦!

 2021/01/11/ 18:01 来源:每日甘肃网 记者 杨红丽

党寨镇陈寨村日光温室里的草莓红了。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杨红丽

  隆冬时节,张掖室外温度直逼零下20摄氏度,但在甘州区党镇陈村设施农业大棚里,却是一派新绿冉冉、暖意融融的景象。一颗颗草莓正努力绽放出红色尖尖角,一串串桑葚红得像火,一株株火龙果出了枝丫,一车车西红柿运往湖南、广州,种植户们忙着、着。“这是陈村发展旅游观光采摘农业的一个新思路——南果种。”党镇副镇长邢彪成介绍,2020年9月,陈村新建成的高标准日光温室里,引进了亚热带水果,有火龙果、冬枣、草莓,桑葚等栽植到方的温室大棚里,没有四季之分,每个季节都会有花有果,可以充分满足旅游市场的需求,不但打开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径,也为市民观光旅游、采摘提供了新的选择。在陈村村民爱红的温室大棚中,与“高颜值”的热带水果相比,去年9月刚栽种的果蔬也长势喜人。

  “这些大棚是去年建好的,我家经营了5座这样的高标准日光温室,分别种了草莓、火龙果、桑葚、冬枣及绿菜。都是去年9月20号左右栽种完的,现在桑葚已经陆续红了,再长四五天就能采摘卖了,草莓再有一个多礼拜也能卖了。”邵爱红说着,难掩喜悦,“第一次试种,就长得这么好,出乎我的意料。桑葚树行道中间空的比较多,我种了些小萝卜、生菜、菠菜、香菜,都已经卖了一茬了,这一茬刚好赶在春节前就能卖,也能卖个好价钱。”

桑葚果子熟了。

  2020年,党寨镇以产业兴旺为核心,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打造陈寨现代农业产业园+田园采摘观光,逐步打造农业生产、科技、生态、观光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示范园区。

  邵爱红借此也开始种植大棚,“第一年种没经验,我们去别的地方观摩、学习,买的就是在日光温室里培育好的苗子,种上之后成活率达到了90%以上,桑葚、火龙果可以长3到5年,火龙果生长时间更长,这些都还是苗子,等长大了一年四季都可以结果。”邵爱红说。

  走出四季如春的大棚,镇农办主任崔学全指着马路对面的休闲农庄说:“陈村位于张掖市区东南9公里处,顺着国道227线下来就是,交通位置便利,很适合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田园采摘观光。到了夏秋季,这一带就成了休闲、旅游、避暑的好去处,市民、游客纷至沓来。”车子行驶在镇的乡村公路上,两侧的大规模高效智能日光温室、连体钢架拱棚鳞次栉比,蔚为壮观。

  “近期,党寨镇雷寨村的西红柿等大棚蔬菜进入了收获期,种植户都在棚里采摘。”崔学全说。

  走进雷寨村的一个智能温室,只见十几红彤彤的西红柿已经采完毕,“早上9点多,我和媳妇、儿子就来了,这才了一半,还有一半呢,没有子了,这些我先拉上送到村上的恒温库里去倒了,再把拿来继续。”种植户,也是雷寨村的社长陈举国一边说,一边为准备运出去的西红柿子包好棉被。

雷寨村高效智能温室里种植的葫芦。

  “我们村主要以设施农业、制种玉米为主导产业,到今年,建成高标准智能日光温室588座,还成立了雷寨旺青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有5000吨的恒温保鲜库,农户种植的蔬只需送到恒温库,从北、上、广、深,湖南等地来的客商就在那里收购。”举国停下了手里的活说,“现在我们全村设施农业面积达到了2500亩,主要种植西红柿、娃娃、莴笋等蔬,农民人均纯收入1.84万元,设施农业收入达到总收入的65%以上。”“为提高蔬种植质量,提升蔬品质,雷寨镇还成立了‘专家工作站’,定期邀请市区及河西学院教授专家开展蔬种植技术讲座和实地指导,引进了25个新品种试验示范,申请西红柿、娃娃绿色认证2个。”崔学全说,目前党寨镇正在打造蔬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管理、品牌化销售运营模式。

雷寨村大棚里第三茬西红柿陆续红了。

  走出陈举国的大棚,步行不到200米,就到了村上的雷寨旺青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进入恒温库,只见地上堆满了西红柿,七八个妇女正在熟练地进行分拣、包蜡纸和装箱操作。

  “我们是从湖南长沙来的,已经在这收购西红柿一个礼拜了,每天大概收购十几吨,运往湖南海吉星市场。”客商胡伟雄说,这里的西红柿品质好、量大,还会持续收购。

陈寨村大棚里桑葚树套种生菜。

  如今,党寨镇的设施农业已然成为一张亮丽的农业名片。“今年,我们将加大新品种试验、示范和推广,引进绿色种植技术、高效智能栽培技术,有力推进产业发展向高层次高水平迈进,充分发挥陈寨雷寨现代农业产业园资源优势,使乡村振兴由典型示范转向区域化整体推进,不断形成科学育苗、绿色定植、分级包装、冷链物流、订单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邢彪成说。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