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以金融之手 勾画百姓安居梦——中国建设银行甘肃省分行住房租赁鸿鹄计划掠影

 2021/01/28/ 08:09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王 晓 李贵勇

【回眸“十三五” 喜看新变化 甘肃省金融机构“十三五”成就巡礼】

以金融之手 勾画百姓安居梦

——中国建设银行甘肃省分行住房租赁鸿鹄计划掠影

  王 晓 李贵勇

  在“房住不炒”背景下,住房租赁成为促进楼市健康发展、助力楼市长效机制建立的一个重要发展途径。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指出,要有效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完善长租房政策,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

  如何支持住房租赁市场培育,有效完善长租房政策,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建行董事长田国立在近期该行举办的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表示:“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住房租赁将发挥关键性作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住房租赁,中央有关领导以及发改委、财政部、住建部等肯定、支持建行行动,政策红利和战略机遇前所未有。”

  从2017年开始布局住房租赁领域以来,建行就持续深耕这一领域,不仅将住房租赁确立为该行“三大战略”之一,还在全国各地广泛进行业务探索。以此为契机,建行省分行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找准社会痛点,契合人民居住需求,及时推出住房租赁鸿鹄计划,以新金融思路,将银行服务从传统的住房金融业务延伸到住房租赁领域,用金融力量改变社会中供给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这是该行围绕共享思路、培养支持住房租赁市场发展,落实“房住不炒”的重大举措。聚焦社会痛点,对标老百姓刚需,建行省分行将多年的住房顽疾转变为轻松优居的幸福生活体验,充分体现了国有大行责任第一的家国情怀。

  一个初入社会的安居之梦

  每逢毕业季,都是租房市场的旺季。看涨的房租、“押一付三”的租约形式、高额的中介费等,对于初入社会的毕业生而言,是不容小觑的经济压力。刚上班的小胡就面临这个棘手的局面。

  “在线支付成功,租房子的流程就都完成了,你回去就可以搬新家了。”在建行省分行联合省住建厅、租赁企业,面向兰州市各大高校应届毕业生开展的“毕业季,留甘肃”住房租赁鸿鹄计划路演活动现场,工作人员的话语说到了小胡的心坎上。一部手机就能租到房子?小胡将信将疑地掏出手机,在工作人员的提示下完成了“CCB建融家园”APP实名注册。

  回到房间,小胡再一次打开手机,定位“兰州”,一套套房源信息展现在屏幕上,整租的、合租的、大套的、小套的……每一套房源都标注得很清楚。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小胡挑选了一套比较满意的房源点了在线约看,顺利完成了租房相关程序。

  在APP上,小胡不仅领取了每个月100元的租费优惠减免,而且付款方式还是“押一付一”。这样的优惠和按月付房租的方式无疑缓解了小胡的经济压力。

  据统计,每年在兰州有超过10万的高校毕业生进入职场。由于兰州地处西北,经济等方面处于劣势,每年的毕业季也成为“孔雀东南飞”的旺季。在当前愈演愈烈的“人才争夺战”中为我省留住人才,是摆在社会各界面前的紧迫课题。

  一个筑巢引凤的安居项目

  1月19日,“CCB建融家园·鸿鹄人才公寓·久拾知寓”项目在兰州正式揭牌。揭牌仪式上,建行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是建行省分行聚焦社会难点痛点,为租客、房东打造的高效租赁服务平台,有效解决了供需两端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实现了租赁交易服务的全流程线上举行。

  近年来,建行省分行深度结合本地住房租赁市场的需求和特点,利用金融、平台、场景等多种手段解决老百姓住房难、租房难的问题,积极拓展房地产中介和具有潜力的合作企业,依靠多年来在住房金融领域沉淀的传统优势,在我省推出一系列切合老百姓需求的住房租赁项目。“CCB建融家园·鸿鹄人才公寓·久拾知寓”项目是该行“撮合式”存房业务创新模式,以“人才安居”为主旨、“全链条服务”为特色、长租公寓为核心的住房租赁新生态,为广大消费者搭建了品质租住及生活社交的新空间。

  据悉,在建行省分行与兰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的共同推动下,2020年12月7日,我省首家“撮合式”存房公寓“CCB建融家园·鸿鹄人才公寓·福寓公寓”项目瓜熟蒂落。作为在兰州市推出的首个与企业共建的项目,“CCB建融家园·鸿鹄人才公寓”致力于打造“长租即长住,长住即安家”的新租房理念,为高校毕业生租客营造一个温馨的居住新空间。截至目前,建行省分行正在打造的此类项目还有3个,共计300余套房源也将在近期陆续挂牌上线。

  据兰州某房屋租赁企业负责人介绍,“CCB建融家园·鸿鹄人才公寓·久拾知寓”项目是久拾公寓管理有限公司与建行省分行合作的“安全、阳光、优质”的住房租赁平台。有了建行的支持,该公司将能更好地为市场提供优质的租赁房源,让更多人才实现从“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的转变。

  一个温暖民心的鸿鹄计划

  时间回溯到2019年6月15日,主题为“毕业季,留甘肃”的建行住房租赁鸿鹄计划在兰州中心隆重启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建行省分行相关领导出席启动仪式。建行兰州地区各分行、相关住房租赁企业,以及来自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兰州交通大学、兰州理工大学、甘肃政法大学、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民族大学、兰州财经大学、兰州文理学院等高校的毕业生代表参加了此次活动。

  住房租赁业务鸿鹄计划,是建行省分行响应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我省住房租赁市场的工作要求,对接我省“留住人才计划”战略,着眼于解决我省高校毕业生本地就业买房难问题,向广大高校应届毕业生提供优质长租公寓住房,并提供用于支付租金的个人住房租赁贷款金融服务项目。

  通过开展“鸿鹄计划”活动,利用建行“要租房 找建行”品牌的社会公信力,有效解决了当前我省租赁市场中普遍存在的租客、家长及校方关注的安全隐患问题,破解了租赁市场供求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通过建行创新的金融产品——“安居贷”,有效解决了长租住房支付房租融资难的问题。政府、建行、租赁企业三方在住房租赁业务领域的深度合作,加快培育和推动了我省住房租赁市场的健康发展。

  众所周知,人口对城市发展至关重要。城市的生命力在于规模,也在于新生力量不断地增长,只有新市民源源不断地涌入,才能给城市带来活力和创新。而在中心城市之间的硬件和就业机会相差不多的情况下,能吸引人才的,只有公共服务的水平与社会融合的速度。谁能让新增人口更好更快地融入社会,让其有尊严地生活在城市里,谁就会形成相对于其他城市的人才、制度优势。

  广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建行住房租赁鸿鹄计划的强力启动,为我省“留住人才计划”战略注入了强劲的动力,为人才兴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彰显了国有大行的责任和担当。

  一个富有情怀的金融机构

  作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建行省分行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履行大行担当,为解决我省住房租赁市场的痛点、难点,从金融的视角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即通过打造“安全、阳光、优质”的住房租赁综合服务平台,用金融这把“温柔之手”化解社会痛点,解决大学毕业生租房难问题。为切实解决我省高校毕业生面临的住房租赁市场良莠不齐、租赁供给产品较为单一、居住产品急待升级换代等问题,方便人才选房租房,建行省分行做了大量的工作。该行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留住人才计划,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兰州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的支持下,与兰州FTD福度公寓携手联合推出面向兰州市各大高校应届毕业生的住房租赁“鸿鹄计划”。建行住房租赁业务鸿鹄计划,主要针对在我省各地就业的应届毕业生,通过建行“CCB建融公寓”APP,为其提供安全、阳光、优质的公寓住房及多种优惠举措,解决应届毕业生在工作初期住房难的问题。为此,该行还联合省内知名的公寓管理企业,创新推出“安居贷”“乐e租”等住房租赁金融产品,有效解决了住房租赁中的资金问题。

  享受到建行暖意的不仅仅是高校毕业生,对于兰州市的环卫工人、出租车司机、交警、快递员等户外工作者而言,有一个温暖的“港湾”是一件暖心又幸福的事。这个“港湾”就是遍布建行省分行各个网点的290个“劳动者港湾”。在这里,累了能歇脚,渴了能喝水,没电能充电,还有书报可以看……从2018年8月份开始,兰州市就有了这样的“歇脚地”。这里有专门的爱心座椅,配备了枣茶、纸巾、充电器、雨伞、书籍、免费无线网等。“劳动者港湾”主要服务对象除户外工作者,还有老弱病残孕等需要特殊关爱的群体。这只是建行省分行主动用金融的力量服务民生的一个缩影。

  多年来,建行省分行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引领,坚持新发展理念,认真贯彻落实总行方针政策,紧密配合省委省政府战略部署,经营发展稳中求进,内控管理日益精细,资产质量稳健可控,渠道服务网络持续优化,网点服务更趋智能化,重点业务发展势头良好,生态圈建设成效显著,以圈链平台方式拓展院校、旅游和生活消费等15个总行级双达标金融生态圈,服务实体经济水平逐年提升。

  尤其是2018年以来,建行省分行积极响应总行号召,深入推进“住房租赁、金融科技、普惠金融”三大战略落地实施,主动直面社会痛点,用金融力量赋能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百姓民生,持续提高地方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用“三大战略”全面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努力实现弯道超车,充分体现国有大行的责任和担当。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等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