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学习贯彻落实省政府工作报告精神——金昌:迎着旭日再出发

 2021/02/18/ 14:50 来源:金昌日报 记者 马丰友

  2021年的初春,金昌大地风和日丽,干部群众摩拳擦掌,一派大干快上、只争朝夕,“单项工作争先进、整体工作创一流”的浓厚氛围。

  正当全市各级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三届十三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市委八届十二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市“两会”精神之际,刚刚结束的省“两会”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点出了金昌去年的工作亮点,对今年的工作作出了明确的部署。

  这既是省委省政府对金昌工作的肯定和鼓励,也是鞭策与期望,为金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重要指示精神增强了信心和决心,平添了动力与定力。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重要指示精神,提出“两区两城两融合”发展思路——

  金昌发展步入新纪元

  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从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落实扩大内需战略,全力抓投资促消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力度,持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整体提升发展能级和竞争力;着力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更大程度释放发展活力;持续抓好“一带一路”最大机遇,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做深做细民生工作,持续改善人民生活八个方面,对全年的重点工作任务作出部署。

  其中,涉及到金昌的内容有:在“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推动金川公司氯碱化工下游高端产品研发生产”“推进金昌网络货运数字产业园建设”“壮大金昌等新材料产业基地”;在“落实扩大内需战略,全力抓投资促消费”方面,“开展‘东数西算’工程试点,加快金昌等云计算大数据中心建设,争取布局建设区域智能计算中心”;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整体提升发展能级和竞争力”方面,“促进金昌武威组团发展,建设河西走廊生态经济带”;在“持续抓好‘一带一路’最大机遇,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方面,“支持金川公司开展保税混矿业务”“积极申建金昌国家经开区B型保税物流中心”。

  落子成局,运行成棋。金昌的发展更多更具体地进入全省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的“大盘子”,成为陇原大地“以‘三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质升级”“发力壮大生态产业”“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区域发展格局”“提升开放平台功能”战略布局的重要节点和功能区块,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的精准研判和精心谋划,离不开市企双方同心发展、同向发力。

  金昌是一个年轻的资源型工矿城市,缘矿兴企、因企设市是基本市情;但金昌又不是一个孤立的城市,和全国全省的发展密不可分,有着其独特的功能和定位。如何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聚焦重点精准发力?成为新一届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的“案头卷”和“必答题”。金昌,自古就是河西咽喉、丝路孔道,是“一带一路”、西部陆海新通道、中巴经济走廊重要节点,是中欧、中亚班列必经之地,是甘肃承东启西、连接南北、向西开放的重要通道,是疆煤东运、蒙煤南运的重要中转场、集散地,经济流、信息流、物流活跃集聚。我们有世界级的有色金属矿山,有世界500强企业金川集团,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发展要素齐聚、“三酸两碱”俱全、工业体系较为完备。金昌地处北纬38°黄金带,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平均海拔1800米,恰好是出产高品质菜草畜产品之地,更是发展大数据产业的最佳之选。金昌还是人文荟萃之地。60年来聚金汇川、艰苦创业,奠定了人才产业基础;40年来同呼吸、共命运,建设了共同家园,是甘肃首个全国文明城市……

  一次次的调研,一遍遍的论证,一场场的征求意见,辩证分析金昌阶段性特征,形成了必须在大局大势中找定位、谋发展,必须着力把金昌独特的矿产资源优势、独特的区位优势、独特的自然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发展优势的广泛共识。

  在这样的背景下,2020年初,市委市政府坚持从人民立场出发、从最突出的问题着眼、从最具体的工作抓起,提出了“两区两城两融合”的发展思路。即:坚持做强经济、做细民生、做优生态、做精城市,聚力打造镍铜钴新材料产业创新聚集区、菜草畜高品质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建设水平,全力推进城乡融合、市企融合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奋力决胜全面小康、建设幸福美好金昌。

  坚持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两不误、两促进,多措并举稳经济、把握大势育先机、应对变局开新局——

  金昌发展进入快车道

  刚刚过去的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国际国内形势错综复杂,“十三五”收官在即,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建设任务艰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到了关键时期,国家级经开区进位提升紧锣密鼓……

  这些大战大考,考验着发展定力,也锤炼着发展能力。

  市委市政府把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中指出的“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重要指示和省委省政府“深化市企融合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工作要求贯穿于谋划工作、制定措施、推动落实的全过程,建立市企协同联络调度、信息直通共享、包抓推进落实等机制,一体化协调落实工作,一体化推进园区发展,一体化谋划实施项目,一体化应对大战大考,凝聚了“市企合作两利共赢,金川兴则金昌富,金昌美则金川荣”的共识。

  市企主要负责同志带头开展联合招商,拜访重要客商、参加重大活动、洽谈重大项目、协调重大问题,共同制定优惠政策,编制项目清单;全市91个部门单位主动担当、自加压力,带着项目、带着责任、带着诚意,通过产业链招商、网络招商、节会招商、以商招商等方式,“走出去”“请进来”,想方设法找线索、引客商、谈项目,与西安增材、航天六院、宝钛、广汽、诺德、华为、蒙牛等企业精准对接,吸引紫光集团、万华化学、启迪控股等30多家知名企业来金考察洽谈,达成合作意向;美国生物产品公司、山东寿光蔬菜产业集团、甘肃能化集团在金昌注册公司;龙蟒佰利联海绵钛、阿帕网络货运、江楠市场冷链物流、新疆喀纳斯润丰农旅融合、金拓锂离子电池等一批重点项目,当年引进、当年建设、当年见效。

  以项目论英雄,以发展论能力,健全完善项目策划招引、评估决策、推进落地制度机制,强化资金、土地、基础配套、协调服务保障,4批总投资160亿元的59个项目集中开工,省列重大项目、重点项目顺利推进,市列300个重点项目开复工。积极主动向上汇报对接,争项目、争资金、争政策,争取一般债券、专项债券、抗疫特别国债、特殊转移支付、财政转移支付等各类资金42.3亿元,为高质量发展增添了动力、积蓄了后劲。

  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依托金川集团镍钴资源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聘请院士专家开展技术指导、科技咨询,推进新材料、新能源、3D打印、大数据、军民融合、资源综合利用等产业创新发展,建设金昌经开区国家级孵化器。金川集团采选冶技术、新材料研发取得重大科技成果,被上海黄金交易所认定为可提供标准金锭企业,“大国工匠”潘从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挂牌设立“物流信息互通共享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支持金川集团化工公司创建“化工环保产业联合实验室”,元生农牧建立“奶绵羊产业研究院”,源达农副果品成立绿色农产品联合研发中心,全市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2家,应用类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60%,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持续提升。

  坚持把国家级经开区进位提升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号工程”,紧盯3至5年打造千亿园区、再造一个新金川目标,将金川民营经济产业园规划范围扩大至整个经开区,一体规划、一体建设,投资10亿元实施园区道路、供气供暖、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配套工程25项,“七通一平”目标初步实现,成功创建国家级绿色园区。1至11月,金昌经开区实现工业总产值631.31亿元、同比增长14.64%,增速位居全省4个国家级经开区第一位,日前在国家商务部发布的2020年国家级经开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结果中位列147位,提升63个位次。

  深化“放管服”改革,实行精准灵活的扁平化管理,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办事效率,容缺办理开工手续,全年在线审批和核准备案项目同比增长35%,跑出了行政审批加速度。全面推行代办制、专员制、“不来即享”“项目管家”和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将业务量大、与群众密切相关的民生事项统一纳入市政务大厅开展集中办理、“一站式”服务,90%以上的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窗受理”“指尖办”“掌上办”,甘当“店小二”“只要企业定了干、一切手续政府办”(除了环保和安全),成为全市各级干部职工服务群众、服务企业的共识和自觉,提振了客商投资金昌、群众安居金昌的信心。

  坚持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重大民生工程,从群众反映的短板补起,从群众期盼的事情做起,内强素质、外塑形象,筹措资金3亿元,对市区年久失修的49条街道路面、背街小巷进行整治整修。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市级领导干部积极带头,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实行“包帮”服务和“红黑榜”制度,开展“逢六上街”等志愿服务,健全完善文明城市常态化管理机制,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打造小而特、小而精、小而美的精致城市,成功第三次荣膺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2020年上半年,全市重点工作完成情况综合得分排名全省第一;连续三个季度获全省推动高质量发展贡献奖第一名;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8.9%(全省第一),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8%(全省第一),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8.9%(全省第二);十大生态产业实现增加值63.44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4.4%(全省第二),同比提高6个百分点(全省第一)。预计全年实现生产总值364亿元、增长8.5%;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2%;实现进出口贸易总额143亿元,总量位居全省第一,经济发展的质量提高、结构优化、活力增强。

  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十三五’时期工作回顾”中,“金川公司入围世界企业500强”“金昌新材料等产业集群初成规模”“金昌荣获全国文明城市”被重点提到。金昌市和金川集团公司双峰并峙、比翼齐飞,分别为全省“增长动能加快转换”“综合实力大幅提升”作出了突出贡献。年轻的金昌正以改革促发展、以开放拓空间,以更加自信的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为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提供了生动的案例和新鲜的经验。

  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构建八大发展体系,培育六个产业链条,打造营商环境“金”名片——

  金昌发展绘就新蓝图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市面临的机遇多年少有、十分难得。

  谋划好金昌“十四五”发展,关键是要准确把握时与势,敏锐洞察危与机,最大程度发挥资源、产业、区位、自然生态等方面的独特优势,最大限度挖掘发展潜力,推动经济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十四五”时期,各种政策机遇叠加:

  ——国家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构建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体系,将有利于我们充分发挥区位和产业优势,加速推动基础产业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深化国际产能合作,扩大对外贸易和投资。

  ——国家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实施乡村振兴和扩大内需战略、推进“两新一重”建设等重大举措,有利于我们扩大有效投资、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发展条件。

  ——国家把创新摆在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地位,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有利于我们推动科技创新、优化经济结构、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国家把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快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省委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明确提出要壮大金昌新能源产业基地实力,积极支持河西第二条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进一步推广发展新能源汽车,为我们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带来了重大机遇。

  ……

  市委市政府立足新阶段、谋划新发展,进一步强化战略思维,保持战略定力,找准转化政策的聚焦点,找准放大优势的发力点,坚持思路围绕优势谋、目标围绕优势定、工作围绕优势抓,勾画了金昌发展的新蓝图:

  ——坚持并完善“两区两城两融合”发展思路。聚力打造镍铜钴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创新集聚区、菜草畜高品质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服务“东数西算”发展数字经济,着力建设精致城市和生态文明城市,全力推进城乡融合、市企融合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资源型城市向创新型城市转型,奋力建设经济发展、生态文明、社会和谐的幸福美好金昌。

  ——构建八大发展体系。坚持系统观念、协同推进,着力构建科技引领的创新发展体系、集群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城乡融合的协调发展体系、精致精细的城市治理体系、绿色安全的生态文明体系、开放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共建共享的民生服务体系、全面系统的安全发展体系,实现更高质量的全面发展。

  ——培育六个产业链条。坚持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坚持创新引领、工业立市,深化市企融合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集群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充分发挥镍铜钴有色金属工业基地独特资源禀赋和自然生态比较优势,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打造有色金属新材料千亿产业链,形成数字经济、新能源、化工循环、资源综合利用、高品质菜草畜五个百亿产业链,打造现代产业名城。

  ——打造营商环境“金”名片。坚持只要企业定了干、一切手续政府办,有事办到、无事不扰,营造政策稳定、竞争公平、服务高效、成本优惠的一流营商环境,打造投资兴业“聚宝盆”、幸福生活宜居地。

  2021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年,市委市政府通过“抓项目攻坚、促有效投资;抓科技创新、促产业转型;抓乡村振兴、促城乡融合;抓向西开放、促对外合作;抓政策落实、促民生改善”“五抓五促”,推动全市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着力改善城乡面貌、全力培育经济增长动能、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全面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持续改善民生福祉、毫不松懈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全面提升政府治理效能十个方面的重点工作全面铺开。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新格局、新蓝图、新起点,鼓舞和鞭策着全市各级各界和广大干部群众奋斗奋进只争朝夕,实干苦干不负韶华,以开局之年的优异成绩向建党100周年献礼!

  文/记者 马丰友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等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