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羲皇故里齐相聚 同根同祖拜始祖——2021(辛丑)年公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大典侧记

 2021/06/23/ 09:02 来源:新甘肃 记者 白永萍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白永萍

  陇山苍苍,渭水汤汤。龙马负图,共祭羲皇。

  又是一年农历五月十三,天水市伏羲庙广场上,古柏苍苍,古曲悠悠,分外庄严。6月22日上午,由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和甘肃省政府主办,天水市政府承办的2021(辛丑)年公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大典在这里隆重举行。

  伏羲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千百年来被尊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人祖”“人宗”“人皇”“羲皇”。伏羲创历法、教渔猎、驯家畜、烹食物、定婚嫁、造书契、制琴瑟、创八卦,对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伏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本源文化和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充满了创造精神、奉献精神和和合精神。

  天水是伏羲的诞生地和伏羲文化的发祥地,因此被称为“伏羲故里”。自1988年天水市政府恢复历史上的公祭伏羲典礼以来,至今已成功举办31届。

  历经了不凡的庚子年,辛丑年公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大典注定意义非凡。与去年相比,今年的公祭伏羲大典保持规格不变、祭祀仪程不变、举办时间不变、祭祀地点不变。特别邀请了国内各界知名人士代表,在甘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代表,在甘模范先进人物代表,全省优秀企业代表,友好节庆城市代表,公祭伏羲大典支持代表等参加祭祀活动,现场参祭嘉宾约300人左右。同日同时,在台湾新北市也举行了共祭伏羲典礼。

  除了现场拜祖外,今年的公祭典礼还由甘肃省委网信办、天水市委网信办共同搭建了“同根同祖,中华共祭,亿万中华儿女线上祭祖云平台”,同时在快手、新浪微博等平台开设“伏羲大典”“祭伏羲”等话题,线上线下同步祭祀,共同追念人文始祖万古流长的洪恩浩德,表达中华儿女追远怀祖的拳拳之情。

  走进公祭伏羲大典的祭祀典礼广场,寓意着中华儿女龙凤呈祥的幡旗迎风招展,特制的钟、鼓屹立在广场的一侧。广场正中央,公祭伏羲大典丰碑庄重而宏伟。参加祭祀的代表及嘉宾肃然而立,等待着典礼开始。

  第一次参加公祭伏羲大典,让来自北京的罗琳教授非常震撼。通过对伏羲文化的了解,她收获了强烈的认同感,再次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

  “看着伏羲大典通过现场各种新媒体手段,以不同的形式传播出去,让更多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领略大国风范,我觉得非常自豪。”作为中国著名国学大师和甲骨文书法大家,今年85岁的罗琳教授一直致力于弘扬研究甲骨文的文化传承和书法艺术。

  鼓声威武,钟磬悠扬。上午9时50分,典礼正式开始。在庄严、肃穆的祭祀现场,34通鼓声和9响钟鸣的奏响,代表了中华民族传统的最高礼数,也表达了全体中华儿女对人文始祖伏羲创世功绩的敬仰和尊崇。

  虽然是一名土生土长的天水人,但是到现场参加公祭伏羲大典还是头一回,这让刚高中毕业的白润杰十分激动。他告诉记者,这是给自己最好的毕业礼物。

  “上学的时候,我从学校的中华传统文化课和天水文化社团中了解到了很多关于伏羲文化的知识,一直都很向往。”白润杰笑着说,小伙伴们知道我要参加今年的公祭伏羲大典,都很羡慕,还让我多多拍照回去给他们看呢!

  “能够再次受邀参加今年的公祭伏羲大典,我感觉十分荣幸。”坐在嘉宾席上的秦州区平南镇百姓村村民丁文杰难掩心中的喜悦,他告诉记者,这是自己第三次参加公祭伏羲大典,作为一名天水人,看着大典仪式一次比一次隆重,自己倍感骄傲。

  不论长幼,都是炎黄子孙,不论远近,都是华夏血脉。“天水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和‘一带一路’黄金段建设的重要节点城市,历史积淀深厚,地域特色鲜明。”来自河南省的友好节庆城市代表张强说,今年能够参见公祭伏羲大典,感觉十分亲切。

  来自逸夫中学的少先队员代表陈紫菱是和妈妈一起来的,她妈妈告诉记者,这是陈紫菱第一次参加公祭伏羲大典,对于她来说是一种鼓励和激励。来之前,陈紫菱拉着家里的大人给她讲伏羲的故事,跑去图书馆查阅这方面的书籍。“通过公祭伏羲大典这一平台让孩子们接触和接受传统文化教育,不仅能让他们更深地了解伏羲文化,还能引导和教育他们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承者,将来更好地服务社会。”

  线上线下齐发力,亿万中华儿女祭伏羲。据天水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网信办主任刘越高介绍,截至6月22日下午6时,参加线上祭祀的人数达1515.2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加300多万人次。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