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视点】用画笔讲述红色故事——王晓银《西路军血战永昌》创作纪实

 2021/07/16/ 05:22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严羽汝

【视点】

用画笔讲述红色故事

——王晓银《西路军血战永昌》创作纪实

  严羽汝

《西路军血战永昌》(局部)

  80多年前,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转战河西,英勇奋战,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荡气回肠的英雄壮歌。

  用艺术形式回顾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让广大人民群众感受红色文艺精品的魅力,是文艺工作者的职责所在。画家王晓银用饱蘸深情的笔墨倾力创作的大型西路军主题美术作品《西路军血战永昌》,作品规模宏大,气势磅礴,主题鲜明,用绘画艺术真实生动地再现了西路军在郭家上磨庄和马家军战斗的壮烈场景。

  谈起创作这幅作品的初衷,王晓银说:“我对西路军的记忆最早来自于我的外公外婆。在我很小的时候,他们就跟我讲过很多西路军的故事,外公在山丹的时候曾救助过西路军,给他们换衣服、送吃的,又给他们带路……”除了外公讲述的红色故事,还有父亲帽檐上那颗闪闪的红色五角星和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这些都在他心里埋下了红色的种子。这种红色的情怀一直伴随着他成长。

  作为文艺工作者,王晓银深感肩负着讲好红色故事的重大使命,如何用美术的形式表现西路军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革命气概,用画笔讲好党的故事、西路军的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就成了他一直在思考的艺术课题。

  尊重历史,实事求是是创作红色历史题材的基础。两年多的时间,王晓银走遍了河西地区大大小小的西路军历史博物馆,遍访高台、永昌、天祝等地的西路军战斗遗迹,寻访、记录、思考,认真整理历史资料,仔细观察陈列的刀、枪等战争实物,对每一个细节细致描摹。同时到永昌勾家西庄、郭家上磨庄等战斗遗址采风,注目一面面布满弹孔的墙体遗址,感受当年战争的惨烈和西路军战士的英勇,缅怀牺牲的革命先烈。

  王晓银获取了大量的创作素材,勾勒百余幅作品草图,大到对画面构图、明暗对比、战斗场景等反复推敲,小到对人物动作、衣服服饰、面部表情等反复思索。为了感受西路军英勇战斗的力量,特地找来模特,准备好服装和道具,让模特做出各种战斗动作,感受人物的张力。功夫不负有心人,一部反映西路军战斗场景的长6.3米,宽2.8米的大型西路军主题美术作品《西路军血战永昌》历时3个月创作完成。

  作品选取了永昌郭家上磨庄战斗遗址作为主场景,描绘的是1936年12月红九军27师在郭家上磨庄遭遇马家军,和敌人进行激烈战斗的悲壮场景。整幅作品以黑白为主色调,悲壮震撼,在黑白的色调中,红色旗帜、红色帽徽、红色领章熠熠夺目,它们不仅是西路军精神的象征,更是无数中国共产党人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信仰的象征。

  从创作技法上来看,整幅长卷采用了中国画的传统创作技法“散点透法”,这种技法的运用使得作品的任何一处截取出来都是一个故事、一幅作品,从而使画面更加完整丰富、立体生动。在郭家上磨庄庄墙的创作上采取了较为现代的绘画形式,与传统勾线的绘画方式不同的是,画面整体以墨色墨块相构成,突出红色历史题材的厚重感。

  《西路军血战永昌》艺术地再现了西路军英勇悲壮的战斗场景,又栩栩如生地塑造个体形象,刻画了40余位表情不同、神态各异的西路军战士,人物形象情感饱满,生动地展示了将士们的英勇无畏、舍生忘死的精神。头上绑着绷带,依然鼓足力气吹响冲锋号的战士;一手绑着绷带,一手拿着枪继续战斗的战士;牺牲后倒在血泊中还维持着战斗姿势的战士;在身负重伤倒地后,使出全身力气咬紧手榴弹,要和敌人战斗到最后一刻的战士……一张张坚毅勇敢的年轻面庞不尽相同,但从他们坚定的目光中我们感受到了共产党员炙热的理想信念,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子弹用光了,就用石块、枪托砸;大刀卷刃了,就用匕首刺;前面的战士牺牲了,后来的战士拿起武器继续战斗。一位卫生员在战斗中牺牲,她的朋友也已身负重伤,受伤的卫生员想要伸出手去拉着牺牲的卫生员的手……

  飘扬的红旗,血染的风采。站在高处手里挥舞着鲜红的西路军军旗的战士,他好似与地势合一,彰显了西路军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观看《西路军血战永昌》大型美术作品,心潮澎湃,思绪万千,让观者仿佛穿越到战火纷飞的1936年,感受到了那段血与火的岁月。这是一幅传承红色基因的优秀美术作品。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