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学党史 悟思想 办实事 开新局】“坚决革命的同志”——董振堂

 2021/07/29/ 06:12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学党史 悟思想 办实事 开新局】

“坚决革命的同志”——董振堂

  董振堂,一个“坚决革命的同志”,从宁都起义,奔向光明,到长征路上,勇担后卫,直至浴血河西、壮烈牺牲。在驰骋疆场、骁勇善战的戎马生涯中立下赫赫战功,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董振堂纪念亭

  中共甘肃省委党史研究室

  一心向往光明

  董振堂,1895年出生于河北省新河县一个农民家庭。1917年考入北京清河陆军中学。1923年在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投身于冯玉祥的西北军。1926年9月,任国民联军第四师第十二旅旅长。中原大战后,冯玉祥下野,其部第五路军被蒋介石收编为第二十六路军,董振堂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六路军第二十五师七十三旅旅长。

  1931年9月,红一方面军经过历时三个月的作战,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中央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红一方面军连续三次反“围剿”的胜利,对国民党军队以重大打击,由于受到红军反“围剿”胜利影响和全国抗日反蒋浪潮推动,12月14日,国民党军第二十六路军1.7万余人在参谋长、中共秘密党员赵博生和重要将领季振同、董振堂、黄中岳等以及中共秘密特别支部的领导下,在江西宁都起义,并开赴中央苏区,受到中革军委代表王稼祥、刘伯坚、左权等和苏区军民的热情接待,并通过电台向全国播发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宣言》。

  宁都起义后,部队被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分编第十三军、第十四军、第十五军。季振同任红五军团总指挥,董振堂任红五军团副总指挥兼第十三军军长,赵博生为红五军团参谋长兼第十四军军长,黄中岳为第十五军军长。为加强红五军团的领导和政治工作,中革军委任命萧劲光、刘伯坚分别担任军团政治委员和政治部主任。此后,部队进行了改编整训,董振堂如饥似渴地学习了《共产党宣言》等革命书籍,更坚定了他跟着共产党干革命始终不渝的决心。

  1932年4月,由何长工同志介绍,董振堂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坚持要把多年积攒下来的3000块银元全部作为党费上交。毛泽东劝他给自己留些钱,给家里也寄点。他说:“现在我当了红军,又入了党,留着这些钱也没有用了,我要把一切献给党,甚至连生命也献给党!”在百般劝说后,董振堂留下300块银元,其余全部作为党费,而留下的银元也只是原封不动地让警卫员保存着,自己分文未动。董振堂在1932年6月撰写的《宁暴经过》中写道:“看清楚了国民党的欺骗、压迫、剥削,认清楚了唯有共产党终能为工农劳苦群众谋解放到底”。

  在革命的大熔炉里,董振堂迅速成长为一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和红军优秀军事将领,率部先后参加赣州、漳州、南雄水口等战役和中央苏区第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屡立战功,曾获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授予的红旗勋章。

  宁都起义是党领导的一次非常成功的、重要的武装起义。第二十六路军投向红军,壮大了红军力量,在国民党军队中引起很大震动,对巩固和发展中央苏区起了重要作用。1938年12月,“宁都起义”七周年之际,毛泽东在延安主持了纪念大会,并接见了参加宁都起义的部分同志,与他们合影留念。毛泽东对宁都起义给予高度评价,在合影照片上亲笔题词:“以宁都起义的精神用于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我们是战无不胜的。”

  勇担铁流后卫

  1934年9月上旬,国民党军队加紧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腹地发动进攻,红军已无在原地扭转战局的可能。10月,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中央红军主力8.6万多人,踏上战略转移的漫漫征程,开始了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壮举。根据党中央、中革军委决定,红五军团担任长征的后卫任务。红五军团1.2万余人在董振堂指挥下,一次次冲破敌人的重兵围堵和步步追击,出色完成阻击国民党军的任务,为保障中央红军主力北上立下赫赫战功,荣膺“铁流后卫”的光荣称号。

  湘江战役中,董振堂亲临前沿阵地指挥战斗,动员将士要发扬不怕牺牲、英勇战斗的精神,战胜强敌,一切为了苏维埃新中国,不惜流尽最后一滴血!担任后卫的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和红三军团第六师第十八团被隔断在湘江东岸,几乎全军尽没。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政委程翠林、政治部主任蔡中在战斗中壮烈牺牲,师长陈树湘腹部中弹被俘,趁敌不备用手从腹部伤口绞断肠子后壮烈牺牲,年仅29岁,实现了他“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湘江战役,红五军团英勇后卫,浴血奋战数昼夜,阻击了十几倍于己的追敌,掩护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主力安全渡过湘江。湘江一战,中央红军付出了空前惨痛的代价,由从江西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至3万多人。红五军团由1万余人锐减到不足5000人。

  1935年1月,先头部队攻下了遵义城,红五军团在遵义东南方向布防,阻止国民党“追剿”军的追击,保证了遵义会议的顺利召开。2月,中央红军回师黔东北,再占娄山关和遵义,消灭敌军两个师又八个团,取得大捷。其间,红五军团甘当后卫、牵制敌军。董振堂采取疑兵之计,以一个团的兵力成功牵制敌军九个团达七天七夜。

  石板河阻击战是红军长征途中一次著名的阻击战。1935年4月29日,中革军委下达红军速渡金沙江、在川西建立苏区的指示,中革军委副主席周恩来亲自向董振堂布置任务,要求红五军团在石板河构筑工事、阻击尾随之敌,掩护中央纵队渡江。原计划全军准备从三个渡口渡过金沙江,但由于一个渡口水流太急、架设的浮桥被洪水冲垮,一个渡口江面太宽、易受敌机袭击等原因,全军只能依靠六条船从唯一的皎平渡强渡,所以中央不得不要求红五军团在皎平渡坚守九天九夜。董振堂率领红五军团,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疯狂进攻,扼守阵地八天,将几万追兵挡在石板河以外,为主力红军安全渡过金沙江赢得了时间。

  1936年1月,红五军团同红四方面军三十三军合编,改称红五军,董振堂任军长。7月1日,红五军在阿坝地区与贺龙、萧克等率领的红二方面军会师,共同北上。由于张国焘分裂主义的影响,董振堂率领红五军将士历尽艰辛,三过雪山草地,于10月8日在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

  浴血河西走廊

  1936年10月下旬,为打通苏联援助的道路,红四方面军一部奉中革军委命令,西渡黄河准备执行宁夏战役计划。10月24日,红四方面军三十军先头部队在靖远河包口(今虎豹口)成功渡河。此后,红三十军、红九军、红五军及总部直属部队渡过黄河,共计21800余人。11月11日,渡河部队根据中共中央决定,组成西路军。其中,红五军军长董振堂,政委黄超,参谋长李屏仁,政治部主任杨克明,全军共四个团3000余人,枪1000多支。

  进入河西走廊后,西路军相继攻占永昌、山丹、临泽。1937年1月1日,红五军攻占高台,俘虏国民党高台县县长马鹤年、县党部筹备委员会常务委员王兆德及政府人员以及民团团丁1400余人,并缴获一些武器。这些被俘的团丁有要求参加红军的,经过审查后,改编为抗日义勇军。在高台县城,董振堂带头宣传党的政策主张,召开群众大会成立中华苏维埃高台县政府,号召群众起来闹革命、求解放;成立高台县贫民救济委员会,斗争土豪劣绅,没收他们的财产分给贫苦人民。同时成立了少先队、儿童团和妇救会等群众团体。

  1月12日,马步芳部集中四个骑兵旅向高台城进攻。董振堂指挥驻守高台城的红五军将士与敌人展开攻守战。敌军利用大炮、火烧等攻破城外制高点,直逼城下,切断了高台、临泽两地红军的联系,并牵制了沙河堡主力红军,不分昼夜轮番攻城。红军子弹打光了,就用大刀、梭镖、石块等砍向敌人、砸向敌人。20日凌晨,投降的原民团团丁叛变,打开城门,敌人蜂拥而入,红军将士勇猛拼杀,直至最后一刻,董振堂、杨克明等大部分将士壮烈牺牲。

  董振堂牺牲的噩耗传到延安,毛泽东十分悲痛。在延安举行的董振堂烈士追悼会上,毛泽东深情地讲道:“他是一个好同志,是一个坚决革命的同志……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我们的革命队伍就是需要这样的同志……”

  1957年,高台烈士陵园建成。园内主要有烈士纪念堂、红五军阵亡将士公墓、董振堂、杨克明烈士纪念亭和战史陈列馆。1965年,又在公墓前建成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第五军阵亡烈士公墓纪念碑。董振堂纪念亭柱上镌刻着“宁都豪气千秋在,高台雄风万古传”的楹联。

  2009年9月,董振堂被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评选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执笔:李冰)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