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正明
舍不得那些“求知的眼睛”
陇东报记者 李云 王博雅
“当时如果我要出去的话,是很有机会的。”在庆城县太白梁乡贾山村的贾山小学,乡村教师赵正明笑着对记者说,“但是,我舍不得那一双双‘求知的眼睛’。”
每天早晨7点,赵正明准时出门,身材精瘦的他身着白衣、黑裤,夹着课本,赶往学校,三十一年如一日。
赵正明今年51岁,1990年大专毕业,曾梦想走遍大江南北的他,脚步却从未踏出家乡,毕业后,赵正明便在家乡的贾山小学担任教师至今。
贾山村地处镇原、庆城、环县三县交界处,距离县城近3个小时的车程,是庆城县较偏远的村庄之一。
“当时呈现在我眼前的贾山小学,是用村里废弃的磨坊改建而成的。每逢天阴下雨,常常是天上下大雨,教室下小雨;学生上课时,麻雀不时地在教室里飞来飞去;冬天,北风呼啸而来,教室四面透风,孩子们冷得瑟瑟发抖……”回想起初为人师,刚来到贾山小学的情景,赵正明依然历历在目。
赵正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了让孩子们有一个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他利用课余时间,一边修补校舍,一边找村委会和县、乡主管部门,争取资金,商议维修校舍事宜。最后,在赵正明的四处奔走下,1994年暑假,县教育局决定拆除原来的旧校舍,动工修建新校舍。
为了赶工期,在施工的一个多月里,赵正明吃住在工地,白天义务帮工队搬卸木料和砖块,晚上坚持住校看管料场,几天下来,手指头全被磨起了血泡。虽然苦点累点,但想到孩子们很快就会有宽敞明亮的新教室,他就毫无怨言地坚持着。
1994年8月开学的时候,两排崭新的砖木结构平房建成了,孩子们雀跃着奔进他们的新教室。随后,赵正明又带领师生对院坪、花园、树畦等附属设施进行了修整,还购置了部分课桌凳。贾山小学面貌焕然一新,师生们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贾山小学的校舍无疑是当时村里最漂亮的房子,也是村民们眼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许多村民从村子里搬了出去,贾山小学也从最开始的100多名学生减少到如今的9名。然而就是这样一所“袖珍学校”,赵正明依然像环绕着村庄的大山一般,守护着孩子们的成长,为他们传授知识。
从教31年来,赵正明把一腔热情全部倾注在了山区的教育事业上,繁重的家务和照顾孩子、老人的重担全落在了妻子一个人的肩上。
由于长年的劳累,身单力薄的妻子不幸积劳成疾。2012年6月的一天,妻子因严重腹疼并不断呕吐,住进了庆阳市人民医院,因放不下快要小学毕业的学生,当天办完住院手续后,赵正明就留下刚参加完初中毕业会考的儿子照顾妈妈,急急匆匆地返回学校,组织孩子们复习应考。
“几天后的一个下午,医院打来电话通知我,妻子病情加重,并诱发肠梗阻,药物治疗无效,需马上手术。当我安排好学校工作,赶到医院时,妻子已被推进手术室,几小时过后,主治大夫告诉我,妻子已是结肠癌晚期。我看着面色憔悴的妻子,她却没有一点责怪我的意思……”说到这里,赵正明已泣不成声。
妻子的病情逐渐稳定后,赵正明还是放心不下学生的功课和学校的工作,就找来妹妹代替他陪护着妻子,自己又一次返回了学校。
然而,不幸的是,2013年12月,妻子的病恶化了,就在妻子去世的前一天,赵正明还在学校为学生上课。如今,女儿大学毕业在西安上班,儿子在天津城建大学读书,家中只剩下年过古稀的患病的老母亲,赵正明只能白天坚持到校工作,晚上回家照顾母亲。
这么多年来,赵正明没有因为照顾多病的妻子和母亲或其他家务事而耽误学生一节课,丝毫没有敷衍过教学工作,丝毫没有忘记自己倾心教育的初心。“只要教学点还在,哪怕只有一个学生,我也会继续教下去。”对于赵正明来说,人生如棋,落子无悔。
春去秋来,学校的代课教师换了一波又一波,教学点的学生越来越少,而赵正明始终留在原地,守护着孩子们。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1年06月18日第三届“乡村师范生启航典礼”线上举行 300名师范生共话乡村教育
- 2021年03月30日2021年“乡村教育人才计划”今日启动申报 入选校长最高获50万元支持
- 2020年11月04日为乡村教育打开一扇窗——记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
- 2020年10月29日【脱贫攻坚青年榜样】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为乡村教育打开一扇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