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特殊的感谢信
□平凉日报记者 吴文斌
“……听人说旧社会人得了这个病,十室就有九室空,足见危害之大。如今党和政府切切实实救助病人,我深切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真是党的光辉照我心。”
近日,记者在办公室迎来了一位两鬓斑白的老人,他颤颤巍巍从衣服口袋里掏出一沓折叠整齐却已皱皱巴巴的纸,这是一封感谢信,标题为《永远的感恩》,从歪歪扭扭但行距整齐的2000多字里可以看出老人书写时倾注的真情。
老人叫刘硕文,是一位精神残疾人的父亲,今年69岁的他几十年如一日照顾着40岁的儿子刘思良,为了照顾儿子,家里的地也不能种了,无法出去干活,只能抽空打打零工。
“……16岁离家出走找回后,孩子渐渐出现自言自语,无故发笑,症状时好时坏,严重时会有暴力倾向,四处求医,只盼望孩子能够尽早恢复健康……”只要听说哪里有医术高明的大夫,刘硕文就马上带上儿子去看病,当听到对儿子病情有帮助的办法,他都会立即行动,但结果往往总是不尽人意,这些年的折腾让一个要强的庄稼汉身板渐渐佝偻。
“冬天有时会把自己的衣服扔进炉子烧掉,犯病时不穿衣裤在街上奔走,后来我租了个院子,关闭所有电源,把孩子锁在里面,不让他出去给社会添麻烦,后来有人劝我放弃孩子算了……”提起儿子刘思良,刘硕文不禁泛红了眼睛。
“感谢党的好政策,日间照料中心让我的生活看到了希望,上半年崆峒区残联来我家里动员,8月27日,通知去仁德精神康复医院暂行托管,而且没有任何费用,这么多年的压力一下子没有了。”讲到这里,多年的压抑委屈让年近七旬的刘硕文老泪纵横。
今年,崆峒区被列为全省城镇重度残疾人日间照料项目试点区以来,崆峒区残联以“照料一人,解放一家”为目标,通过购买第三方服务和监督指导的模式,经过公开招标,确定仁德残疾人托管托养中心承办重度精神类残疾人日间照料,经过政策宣传、入户动员、健康体检等严格筛选后,刘思良等25名精神残疾人进入该院接受全天候托管照料,达到了有意愿照料者全覆盖。
近日,记者根据信件线索,实地走访了崆峒区仁德残疾人托管托养中心。在活动区域,看到这里的患者三三两两地坐在一起,护理人员在旁边耐心指导患者做手工、画画写字。
“刚开始来的时候情绪不稳定,有暴力倾向,还打了自己的母亲,经过几天治疗后情绪基本稳定了,现在生活基本能自理了,也适应了这里。”当和记者谈起刘思良的近况时,主治大夫法雪妮说道。
记者了解到,仁德残疾人托管托养中心是一所非盈利公益性残疾人托管托养服务机构,内设有休闲娱乐室、音疗室、就餐室、治疗室、洗浴室及生活居家等7个功能室,可为残疾人提供休闲娱乐、文化教育、健康指导、基本技能训练及社会功能恢复、康复锻炼及生活护理、医疗救治等多功能全方位服务,对解决我市精神残疾弱势家庭实际困难起到了积极作用。
该中心对残疾人提供医疗救助服务的同时,还在生活上为残疾人提供耐心细致服务,为他们洗澡、换洗衣服,修剪指甲,梳理修剪头发胡须等贴心关怀,得到了监护人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精神残疾人是社会上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同时它也是一个社会责任。解决精神残疾人的问题,不但需要政府对精神病人保障机制的完善,还需要像仁德残疾人托管托养中心这样的民间非盈利公益性助残组织的参与,只有通过各方面组织机构的协同合作,精神病人的问题才能得到更好地协调和解决。
“平时不少人说,老刘你活着可以照顾孩子,你下世了咋办?我说,过一年算一年吧!现在有着落了,我年纪大了,也能缓一缓了,太感谢党的政策了。”信件中,老刘这样写道。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1年08月18日感谢!中国自行车运动协会向甘肃发来感谢信
- 2021年04月22日玉门:一封“迟到”的感谢信
- 2021年03月30日【作风建设】金昌:一份“付款单”背面的感谢信
- 2020年12月09日兰州轨道交通1号线运营服务质量稳步提升 400封感谢信 90面锦旗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