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重启考古 期待解开历史谜团
2001年,国务院公布南佐遗址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佐疙瘩渠遗址”正式命名为南佐遗址。
2012年4月,国家文物局对南佐遗址保护规划编制立项,围绕南佐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也再次提上日程。为推进南佐遗址保护研究,掌握更多的基础性资料,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14年和2020年先后两次对南佐遗址进行考古勘探,并组织专家对南佐遗址进行现场调研座谈和考古调查。
今年6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牵头,联合中国人民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兰州大学等单位组成联合考古队,由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韩建业带队,对南佐遗址展开新的考古发掘和调查勘探工作。
西峰区文体广电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新的考古发掘工作计划分五年进行,今年是第一年,发掘面积约1000平方米,同时对周边区域进行初步考古、地貌调查及勘探。
记者从“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上了解到,从初步调查和发掘情况看,南佐仰韶文化晚期环壕聚落遗址总面积大约600万平方米(包括后来侵蚀形成的冲沟等),仅“九台”围绕的核心区就有约30万平方米,是距今5000年左右最大的聚落遗址之一。大型夯土墙建筑F1,仅室内部分就达630平方米,体量规模在同时期无出其右,应当属于宫殿式建筑。“九台”和大型建筑的庞大体量、台外壕沟和夯护设施之巨大规模,也都前所未见。
“凡此都体现出强大的社会公共权力的存在,显示陇东地区当时已进入早期国家或者文明社会阶段。”韩建业说。
南佐遗址所出白陶簋、白衣陶簋、大型彩陶罐、白色堆纹陶罐、带塞盖喇叭口平底彩陶瓶、彩绘黑陶、朱砂彩绘陶,涂朱砂的石镞、骨镞,以及河流形遗迹,在黄河中游同时期罕见或者不见。此外,还出有大量水稻遗存。“这些遗存均具有浓厚的祭祀和礼仪色彩,白陶、黑陶等的制作又体现出较高的专业化水准,也显示出南佐遗址当为探索早期中华文明的关键性核心遗址之一。”韩建业说。
考古发掘取得重大进展离不开新技术、新科技的运用,参与发掘的西北工业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助理教授李小龙告诉记者:“这次考古工作运用了很多新技术,比如用航拍、模拟三维影像等数字化方式进行遗址复原,考古研究的理念也更科学和全面,将视野从仅研究F1房址,发展到聚落考古,从而深入到对当时整个社会形态的研究中。”
2021年5月中旬,南佐遗址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韩建业(左二)选定发掘点。
南佐遗址F1房址南侧考古发掘现场 陇东报记者 赵彩霞 摄
4.规划在先 遗址保护任重道远
10月22日,甘肃省文物局组织召开南佐遗址考古项目专家咨询会,与会专家认为,南佐遗址是陇东地区仰韶文化晚期的大型中心聚落,遗址面积大、内涵丰富、保存较为完整,因此,推进南佐遗址后续的考古发掘、遗址保护、展示和利用工作,对于正确认识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在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过程中的关键地位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西峰区文体广电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从目前考古发掘掌握的情况来看,南佐遗址作为一个古人类中心聚落遗址,和其他同类型古遗址相比,有着其独特的价值体现。”
南佐遗址是黄河文化黄土高原区泾渭流域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晩期一个大型史前古人类中心聚落遗址,规模宏大,充分展示了南佐人的建筑艺术达到很高水平;发掘出土修复的彩陶缸,腹径78厘米,高70厘米,大气厚重,堪称中国彩陶王,说明了南佐人的制陶工艺达到同期最高水平;一号夯土台西侧内环壕南部沟壁,经过精心的夯土护砌,说明南佐人最早掌握了独特的夯土护砌工艺。
随着南佐遗址考古发掘研究的不断深入,社会各界和公众对南佐遗址的关注度也不断提高,对南佐遗址的保护提出了新的要求。
据了解,目前由西峰区文体广电和旅游局负责编制的《南佐遗址保护规划》和《南佐遗址黄河文化史前遗址公园建设方案》已经上报,待组织评审。“如何更好地将文物保护和乡村振兴、村民致富联系起来,调动遗址内村民文物保护的积极性,以文物保护促进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面临的一道急需解决的新课题。”西峰区文体广电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
韩建业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南佐遗址的新发现,对于客观认识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尤其是陇东地区在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过程中的关键地位,对于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下一步会按照国家文物局的要求,完善南佐遗址的中长期考古工作计划,继续开展考古工作,以尽可能全面地搞清楚遗址整体面貌。也希望尽快完成南佐遗址的文物保护利用规划,规范大遗址保护区划内的生产建设活动,尽快对危害遗址核心区重要遗迹的树木进行清理,对遗址核心区民房进行搬迁,对遗址核心区水土流失进行治理,下大力气对遗址文物本体和周边环境综合保护。”韩建业说。
南佐遗址,一段尘封5000年的历史记忆,将随着新一轮考古发掘工作的展开重回公众视线,也将为黄土高原陇东地区人类文明的进程注入新内涵。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1年06月07日变身“考古家” 小记者探究文物背后的秘密
- 2020年11月03日“考古中国”聚焦兰州大学环境考古团队重大发现
- 2020年10月31日兰大环境考古团队重大突破 在夏河白石崖溶洞遗址成功提取丹尼索瓦人D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