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方热土的忠实记录者
——记牛勃和他的戏剧创作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洪文泉
牛勃(右二)在排练间隙给演员讲戏。
田间地头、百姓生活,都是牛勃创作的灵感源泉。
他立足基层,扎根人民,被誉为我省戏剧舞台上升起的一颗新星,凭借一系列优秀作品跻身省内一线编剧之列。
他自称“业余”编剧,三十载笔耕不辍,所创作的戏剧作品脍炙人口,还登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
《睢阳魂》《赵充国》《激流飞渡》重现历史事件,《隔离》《椒乡里的麻辣事》《管他辣不辣》厚植时代沃土,《初心不退休》《四喜丸子》《送你出征》讲述百姓生活……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秦腔、陇剧、眉户剧、情景剧,他的作品种类繁多,形式各异,却始终贯穿着一条不变的主线——时代和人民。
他叫牛勃,曾被著名戏曲评论家、中国戏曲学院博士生导师谢柏梁教授列为中国戏曲第五代编剧代表性人物之一。
他是来自天水市甘谷县的作家、编剧。他的作品,紧贴时代脉搏,反映人民生活,表现手法生动活泼、寓教于乐,一些舞台艺术作品历经十余年常演常新。即便如此,每当谈及创作,牛勃总是谦虚地说自己“还在学习和实践的路上”。
从小说到戏剧 行当跨越的艰难转型
1964年,牛勃出生于甘谷县一个农民家庭。1984年毕业于天水师范学院。大学期间,他主修中文专业。
自青年时起,他就喜欢创作。诗歌、散文、小说,“但凡对自己写作有帮助的东西”,他一样也没放过。
大学毕业后,牛勃进入甘谷三中当了四年教师。之后数十年,相继在县政府办公室、县委宣传部、县文广局等单位工作。岗位在变,但无论在哪里,他都没停下手中的笔。
“讲百姓生活、讲时代变迁、讲家乡变化。”起初,牛勃创作的重点是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
后来,牛勃先后主编了《甘谷县志》,编写了《甘谷史话》《甘谷县军事志》等史志专著,创作历史文化散文集《此情》《此景》《远去的背影》,长篇小说《此人》《官场密码》,长篇报告文学《甘泉梦》《三和之道》等优秀作品。
创作越多,涉猎领域也越广。
甘肃作为戏剧大省,曾经辉煌无限,但是一度地方戏剧优秀新创剧目缺乏。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牛勃觉得应该在戏剧创作上有所作为。
即使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对于戏剧创作而言,还远远不够。戏剧创作是个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为了补齐“短板”,牛勃每天清晨5点半起床,在上班前的两个多小时学习戏剧创作。
中年转型,牛勃笑着说“并不从容”。
“戏剧要在极其有限的时空内通过戏剧手法和舞台语汇完成对人物的塑造。”牛勃说,戏剧创作考验的不仅是剧作家对舞台的熟稔程度,更是对故事取舍剪裁的功夫,对人物认识的深入程度,对现实生活感知的敏感度,以及从生活中找戏的独特眼光。
牛勃意识到,只有真正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故事,从普通的故事中提炼最有戏、最能打动人的戏剧情节和戏剧冲突,才能创作出优秀的戏剧作品。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所有成功的作品都源自生活。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戏剧创作者必备的‘外功’。”牛勃解释。
戏剧创作,特别是历史剧,不仅需要关注人民和生活,更要关注历史变迁、深植时代背景。为了更好地还原历史、讲述历史,牛勃在创作历史剧时养成了一个习惯:在对人物事件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先写一些论文发表。
写《远志魂》前他发表了《悲剧英雄的悲情人生——论姜维》;写《赵充国》前发表了《铸剑为犁锲而不舍——论赵充国》;写《筚篥魂》前发表了《杨文广·筚篥堡·柳州城》等;写《激流飞渡》前发表了《红军长征五过甘谷的原因和战略意义初探》……
“戏剧编剧虽不是学者,但知识储备和文史修养一定要有扎实的基础。”牛勃认为,只有在动笔之前潜心研究,才能在写作时发现一些比较有价值的东西。戏剧表达不深,说穿了就是对人物和事件了解不透、理解不深。
随着不断深入挖掘,牛勃的作品逐渐成熟,得到了业界的普遍认可,受到了观众的好评。
2009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全省新创剧目调演,牛勃编剧的大型秦腔历史剧《睢阳魂》荣获包括编剧奖、剧目奖在内的14个奖项。
这对投身戏剧创作时间并不长的他来说,算是一个漂亮的开局。
荣誉加身,牛勃不但没有出现想象中的井喷式创作,反而连续几年沉寂无声。
直到8年后《像山情》创排上演。很多人都问他,这些年你忙啥去了?
“忙学习、忙创作。”牛勃笑着解释。
那几年,除了干好本职工作,牛勃把自己埋进了书里,哲学、历史、经济……在这些相对薄弱的方面,他尽其所能为自己“充电”。
一边读书,一边创作。几年之内,牛勃先后创作出版了《此人》《官场密码》两部长篇小说,《甘泉梦》《三和之道》两部长篇报告文学和《甘谷史话》《甘谷县军事志》等四部史志专著。
“等到再回头写戏时,确实有了更多的感悟。”牛勃说,“真正的好剧是编不出来的,必须经过深入思考,从生活中掘地百尺,才能有生命的井水喷涌而出。”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1年12月01日【人物】编剧牛勃:扎根人民 紧贴时代 做一方热土的忠实记录者
- 2021年11月30日“新文科背景下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内涵式建设深研会”召开
- 2021年11月19日【戏剧点评】陇剧艺术的又一次精彩呈现——评陇剧《大禹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