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人物】做一方热土的忠实记录者——记牛勃和他的戏剧创作

 2021/12/15/ 04:26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 洪文泉

  学习思考创作 戏里戏外的苦辣酸甜


《椒乡里的麻辣事》剧照。

《像山情》剧照。本文图片由被访者提供

  谈起近些年的创作生活,牛勃觉得这是一个“学习——思考——创作”的无限循环。

  有些作品发表了很多年,但时至今日,回忆起当年创作时的苦辣酸甜,牛勃依然记忆犹新。“时不时回想起来,颇有一番滋味。”

  《睢阳魂》是牛勃创作的一部历史题材剧目,由唐朝时平定安史之乱的英雄南霁云,即天水一带民间供奉的秦州会应山二龙大王的真实故事改编而成。全剧通过驰援、接应、搬兵、坚守、殉国等一系列慷慨悲壮的场面,塑造了南霁云、张巡、雷万春、南夫人等英雄形象,歌颂了他们在国家危难时的大忠大勇。

  台上喝彩阵阵,背后的辛酸却只有牛勃清楚。

  2005年初,牛勃从县委宣传部调至县文化局。当时甘谷县剧团濒临解体,每年很少的定额补贴对于偌大一个剧团无异于杯水车薪。

  要走出困境的唯一办法就是抓创作,“绝地反击”。“一部戏救活一个团的奇迹不是没有发生过。”牛勃在深思熟虑之后坚定地说。

  面对重重困难,牛勃白天在单位工作,晚上熬夜进行创作,终于将《睢阳魂》写出来了。该剧不仅入选全省新创优秀剧目调演,还一次性包揽14个奖项。

  有了好剧目,剧团得到了县里更多的财政补贴,走出了困境。

  大像山是甘谷的象征,虽然早在1992年大像山申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他就写过一部章回体小说《大像山传奇》,但甘谷县一直没有一部讲述大像山故事的戏剧。

  对于牛勃来说,《像山情》的创作,是一位文艺工作者对家乡的热爱。牛勃相继写了几十篇关于大像山的文章,出版了历史文化散文集《此景》。

  牛勃用半个月时间完成了《像山情》初稿,之后反复修改。他的创作不仅得到了业内人士的首肯,更得到了当时甘谷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的认可。

  “一部戏的成功需要多方面的支持。”牛勃说,他是幸运的,尽管进入戏剧行道较晚,但一路上得到的关怀和帮助却不少。

  牛勃的创作主题时刻没有离开对时代发展的关注。

  这其中,秦腔现代剧《椒乡里的麻辣事》最为典型。该剧通过甘谷县在乡村振兴和花椒产业发展中生动有趣的“麻辣事”,展现了精准脱贫的辉煌成就,绘就了一幅梨沟村人民群众为追求幸福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的优美画卷。

  剧本创作完成后,适逢国家大剧院小剧场优秀剧目展演开始征集剧目,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在反复修改剧本的基础上,牛勃以甘谷县恒艺秦剧团的名义参加了剧本申报。

  让大家喜出望外的是,剧团很快就收到了国家大剧院的邀请函。

  从收到邀请函到去北京演出,时间仅有100天。而这100天中,除去县里已经安排好的活动,即便是把签订的演出全都推掉,能用于排练的时间也少得可怜。

  面对这个难得的机遇,甘谷县恒艺秦剧团调整工作部署,邀请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导演王化武、平凉市泾阳秦剧团作曲吕泓孝和甘肃秦腔艺术剧院演员左育强、陈金芳、高二强加盟演出。

  排练过程中,人手始终不够。牛勃只好身兼编剧、协调、统筹于一身,只要有一点时间,他就盯在现场,和导演、演员一起协商解决排练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2018年6月29日,《椒乡里的麻辣事》作为入选第三届国家大剧院小剧场优秀展演剧目,在国家大剧院上演。

  这是甘肃第一部进入国家大剧院的秦腔剧目,其精深的思想、精湛的艺术得到首都观众的一致好评。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电视台、《北京日报》《中国文化报》等数十家媒体竞相报道了演出盛况。

  “这是一部满身泥土味儿的戏。”牛勃说《椒乡里的麻辣事》里的很多情节,来源于自己驻村担任第一书记的真实体验。

  在牛勃看来,这部戏的成功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真正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二是结构上以小见大,将重大事件寓于平凡之中,小切口、大主题。

  这部戏,让牛勃真正理解了人民和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

  从事戏剧创作以来,牛勃先后荣获甘肃省优秀新创剧目奖、优秀编剧奖、优秀小戏小品奖、戏剧红梅奖、敦煌文艺奖、麦积山文艺奖等。作品多次被列入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文艺创作百粒种子工程扶助项目、精品剧目以奖代补项目等进行支助奖励。

  牛勃连续两次参加原文化部戏曲艺术人才培养“千人计划”高研班编剧班深造,两次应邀参加海峡两岸青年戏曲编剧高峰论坛,并在大会上作交流发言,和同行分享创作经验。

  作为一名戏剧创作者,常常被问及代表作。每当这时,牛勃都会笑着说:“球王贝利说自己最好的一个进球是‘下一个’,作为一个基层业余编剧,我能有什么代表作呢?如果有,我也希望是‘下一个’‘下下一个’。”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