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新春走基层】宁县:瓦窑村里有“三宝”

 2022/02/10/ 09:11 来源:陇东报 实习生 张倩 记者 马骁

【新春走基层】

瓦窑村里有“三宝”

  实习生 张倩 陇东报记者 马骁

  “我们村因为地处子午岭林缘区,有发展养殖的独特优势,目前,养殖林麝、中华蜂、西门塔尔牛已经成为带动群众致富的主要产业。”近日,记者来到宁县湘乐镇瓦窑村采访时,村党支部书记李宝宁一见面就说起了村里的三个“宝”。

  第一宝是林麝,就在庆阳协盈养殖有限公司的养殖场内。来到依山而建的养殖场,一排排养殖林麝的圈舍整齐有序,圈里的林麝跳来跳去,模样十分可爱。

  李宝宁介绍,2018年,村上通过招商引资,利用复垦的52亩旧庄基地,建成了庆阳协盈养殖有限公司林麝养殖场,并与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发展林麝养殖。目前,庆阳协盈养殖有限公司养殖一区已建成林麝圈舍72间,存栏林麝70只,公麝每年可产麝香20克左右,每克收入500元到600元不等,母麝每年产幼崽一只,每只可卖3万多元,养殖场的年总产值在80多万元。

  在发展过程中,公司与瓦窑村村委会联合成立了湘乐扶农养殖合作社,建立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利益共同体,带动本村及周边6个村265户农户发展养殖产业。无偿为当地13户农户栽植大叶蛋白桑苗3000多株,带动农户种植饲草20多亩,并按照每斤0.8元的价格签订了桑叶收购合同。养殖企业还从本村和附近的村民家里收购桑叶、槐树叶、胡萝卜等林麝饲料,有效拓宽了农户的增收渠道。群众通过在基地务工、为“车间”收集林麝饲料,人均年收入可达8000元。

  在距离养殖场不远处,一箱箱密封起来的蜂箱整齐排列,里面就是瓦窑村的第二宝——中华蜜蜂。

  “这里的蜜蜂共有400多箱。”陇蜂园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安文祥介绍道,他和祖父、父亲三代都是养蜂人。

  “我刚开始养蜂的时候,只有50箱蜂,2019年得到政府补贴10万元,我又购买了100箱蜂,一年产了近2吨蜂蜜。每斤卖50元左右,零售就可以卖完。”安文祥乐呵呵地说,2021年,他的400多箱蜜蜂共生产蜂蜜4吨多,目前还在销售中,预计收入可达30万元。

  陇蜂园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还向周边农户提供技术与销路支持,带动村里的30户农户一同养殖中蜂600多箱。村民党忠锁家中无劳力,自己又常年患病,2018年开始,他养殖中蜂4箱,在安文祥的指导下,当年就有了收益。如今,他养殖的中蜂已经从4箱增加到了26箱,日子越过越红火。

  梁拴子是瓦窑村的养殖大户,在他家的养殖棚里,就是瓦窑村的第三宝——西门塔尔牛。

  今年,是梁拴子养牛的第8个年头。2015年,已经有多年养羊经验的梁拴子,在村里的号召下,转行开始养牛。那年,他购买了13头西门塔尔牛,包括1头种公牛。养到第3年的时候,母牛产的8个小牛犊一下子就卖了8万多元。

  卖牛犊,是梁拴子养牛增收的主要方式,这些年,他一共卖出了50头小牛犊,收入50多万元。靠着养牛,他供儿子上了大学,2021年还买了新车,真正开始了自己的小康生活。

  2021年底,瓦窑村“三委”和驻村工作队通过干部实地走访、征求群众意见、召开党员大会公开评议评审,将梁拴子评为村里的产业发展带头人。“现在,棚里共有38头牛,都是宝贝。”梁拴子说,今年,他计划把养殖规模扩大到60头,这样,日子会越过越有盼头。

  特色产业有效激发了瓦窑村的经济活力,也鼓起了群众的钱袋子。李宝宁介绍,到2021年底,瓦窑村已有相关产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4个,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9925元。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