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喜看彩虹田园新画卷——记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的“张掖样板”

 2022/02/21/ 06:01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范海瑞

喜看彩虹田园新画卷

——记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的“张掖样板”

  范海瑞


临泽县日光温室内绿意盎然。

甘州区举办的直播技能营销大赛。

  2017年,张掖市5个“插花型”贫困县区全部摘帽;2018年,全市65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序列;2019年,全市剩余的3925户10553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张掖市,成为我省最早实现整体脱贫的市州之一。

  张掖市率先在我省启动乡村振兴示范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考核连续两年排名全省第一,被确定为全省乡村建设示范市。甘州区入选中国最美乡村百佳县,临泽县获评中国乡村振兴百佳示范县,高台县获评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先进试点县,山丹县入选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民乐县被确定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立足新起点,张掖市坚持把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全面提升脱贫质量,统筹推进“五大振兴”,着力发展壮大农村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实施乡村建设示范行动,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按照乡村振兴总要求,以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省乡村建设示范市和全国乡村治理示范市为目标,全域推进、整体提升,加快推动农业向集约化发展、农民向职业化转型、农村向现代化迈进,着力打造乡村振兴“张掖样板”。

  聚焦产业振兴 夯实乡村“硬实力”

食用菌产业。

临泽县高度机械化的玉米制种产业。

  巍巍祁连,滔滔黑河,造就了“金张掖”的金字招牌,得天独厚的农业优势是张掖高标准推进乡村振兴的“底气”所在。

  张掖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创建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新蓝图。张掖市将立足独特资源禀赋,坚持生产过程机械化、生产方式有机化、生产经营集约化、生产组织社会化、生产质效高优化、管理服务信息化方向,围绕发展绿色蔬菜、现代制种、奶牛肉牛、现代设施农业“四个百亿元”特色优势产业,做强农业产业园、产业链、产业功能区、优势产业“甘味”品牌等支撑,推动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现代化水平走在全国前列。

  该市把现代农业作为乡村产业振兴的主攻方向,深度发掘农业多种功能,大力发展田园观光、农耕体验等业态,促进农业全链条增值,实施“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建设行动,培育一批特色产业集群,创响一批“乡字号”“土字号”品牌。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全面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提高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水平。加快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本地化、专业化、社会化农业服务体系。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配套完善冷链、仓储、物流等基础设施,健全农产品营销体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粮食和主要农产品安全。

  深入实施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落实“巩固、拓展、提升”要求,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升级行动,积极构建“三大体系”,夯实乡村振兴产业基础。坚持“接二连三、农头食尾”方向,立足黑河沿岸优势农业、沿山冷凉特色农业、戈壁荒漠设施农业三大板块布局,聚力打造优质粮食、现代种业、奶牛肉牛、绿色蔬菜、专用马铃薯、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等七大功能区,构建玉米制种、奶牛肉牛、绿色蔬菜、戈壁农业4个百亿级产业集群。

  就特色优势产业来看,目前,张掖市已落实农作物制种137.11万亩,种植绿色蔬菜96.56万亩,发展戈壁农业14.43万亩,牛、羊、猪饲养量分别达101万头、612万只和123万头,产业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落实农作物播种面积472.6万亩,发展现代制种135.2万亩、优质蔬菜94.6万亩、戈壁农业14.4万亩。

  张掖市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统筹抓好417.5万亩永久基本农田、200万亩水肥一体化高标准农田、100万亩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信息化“五化”优势农田、5万亩智慧农业示范农田建设,确保耕地面积、播种面积、粮食产量“三个稳中有升”。探索推行优质种植基地市场化竞争性配置、“一村一块田、一企一基地”和农业社会化服务3项“改革”,将张掖打造成全国重要的“粮仓子”“菜篮子”“肉架子”“奶袋子”。2022年新培育产值超亿元龙头企业10家以上,累计发展市级以上示范性合作社和家庭农场1600个以上,带动一产增加值达到166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1万元以上,力争“十四五”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