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民生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喜迎省第十四次党代会 武威篇】绿色发展路正宽

 2022/04/29/ 06:42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金奉乾 通讯员甘曜毓

  青山绿水绘新卷

武威地标南城门广场。 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刘忠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水青山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今年4月6日,凉州区4500多名干部职工挺进祁连山北麓的凉州区谢河镇,挥锹挖坑,放苗填土,浇水施肥,覆膜固苗……吹响了“向南部山区要绿”的集结号。

  守护好祁连山,是凉州区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保障国家西部生态安全的根本大计。去年以来,凉州区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储备林建设的政策机遇,将国家储备林建设作为林业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谋划实施凉州区南部山区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项目计划利用5年时间,在祁连山浅山区谢河、古城、张义、新华等镇采取集约经营方式,打造以山杏、樟子松、云杉、沙棘等为主的国家储备林5万亩。

  “项目建成后,这里将成为春有花、夏有绿、秋有果、冬有景的‘金山银山’,到时候,这里必将成为武威市生态观光景观走廊,一定会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武威市凉州区林草局党组书记、局长陆科信心十足地说。

  近年来,武威市坚决扛起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坚持标本兼治、源头治理,积极果断落实整改整治措施,大力推进中央和省级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生态环境问题全部得到整改。

  现在,走进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祝县境内,无论是石门沟、阿沿沟,还是扎马河、半阳河一带的矿渣区,或是炭山岭镇千马龙、大滩煤矿等地,曾经的生态“伤疤”,都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坡坡生机勃勃的山草、一片片孕育希望的林地。

  整改不是结束,而是新的起点。武威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改革任务如期完成,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由乱到治、大见成效”。

  作为农业大市,水资源严重匮乏,是制约武威脱贫攻坚、生态环境保护、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问题和关键因素。

  “朝为庄园夕沙压,不知何处是我家。男人逃荒走口岸,女人在家咽菜糠。”这首歌谣,曾经是历史上民勤县恶劣生态环境的写照。《民勤县志》这样描述:新中国成立前,民勤县有26万亩农田受到风沙危害,60多个村庄被沙压,每年约2.3万人迁徙他乡。

  困则思变。民勤县清醒地认识到:必须发展高效节水特色产业,守住“生态美”,才能换来“产业兴”,实现“百姓富”。民勤县严格落实“深度节水、极限节水”要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普及膜下滴灌、垄膜沟灌等节水技术,推行适水种植、量水生产,压减低水效作物面积,稳步扩大高水效作物规模,民勤县采取“园区+基地”的模式,着力发展收成蜜瓜、东镇茴香、东坝人参果、大坝沙葱、蔡旗韭黄、双茨科辣椒、苏武蔬菜等7个农业产业园,不断提升红旗谷现代农业、大漠田园现代丝路寒旱农业2个示范区基础设施和产业服务功能。截至目前,累计建成了8个万亩基地、17个千亩基地、252个百亩基地。

  如今,民勤县通过“以水定产”倒逼主导产业绿色发展,真正实现了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互促共赢。

  近年来,武威市积极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努力创建节水型社会。以水定规模、以水定产业、以水定结构,“三大特色产业带”初具规模,“8+N”优势主导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2.3%,经济发展向水资源精细化管理看齐,推进水价改革和水管体制改革,用市场的“无形之手”拧紧全市“水龙头”。

  数据显示,近年来,武威市推广高效节水技术252万亩,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46%,全市用水总量由五年前的15.8亿立方米减少到14.2亿立方米。石羊河成功创建为全省首条全国示范河湖,蔡旗断面过水量连续多年实现治理目标,青土湖地下水位埋深由治理前的4米上升到2.9米,水域面积扩大到26.7平方公里,旱区湿地面积达到106平方公里。

首页  上一页  [1]  [2]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