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脱贫攻坚奔小康】榆中“玉米哥”杨天龙的乡土情怀

 2019/05/12/ 02:41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 谢志娟

【脱贫攻坚奔小康】

“玉米哥”的乡土情怀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谢志娟

  哥们问我,你是大学毕业生?

  我说,嗯!

  哥们又问:种地大学?

  我说,嗯!

  哥们说:只有种地大学毕业的才种那么多地。

  我说,嗯!

  对话中的“我”是榆中小伙杨天龙,2008年从中国农业大学毕业后回乡种地。说话那哥们觉得稀罕,故有此问。

  执着地学农、执着地返乡、执着地种玉米的杨天龙,带领农户种植推广水果玉米,毕业第二年就注册成立了甘肃中美国玉水果玉米公司,公司在甘肃、内蒙古、云南、海南四大基地的种植面积今年有望突破10万亩。

  “玉米哥”杨天龙的抱负,可不止这些。

  “我有一个梦想,要让家乡富起来”

  兰州市榆中县有个高崖镇,杨天龙生在那儿长在那儿,小时候家里日子困难,村里人也大多手头不宽裕。杨天龙打小有主意,“家人和乡亲要过上好日子,最直接的就是农业,以后我要学农。”

  2004年,杨天龙如愿考上中国农业大学,在大学里,“一天也没想过怎么找工作,就想着一亩地怎么能收入上万元。”当时,他的父母在地里一年忙到头,每亩地收入不过数百元。

  大学二年级,杨天龙从学校带回各种种子回家试种。“学校有个仓库,里面啥种子都有。我跟老师商量带回来新品种的西红柿、南瓜、小麦种子等,其中包括半袋玉米种子。”当时那些玉米种子在一个角落里“瘪瘪的,像是没成熟”。老师告诉他,那是甜玉米种子。杨天龙好奇,就带了一些回家试种。

  家里的三亩地成了他的试验田,玉米成熟后一尝,杨天龙眼前一亮:“怎么那么好吃!而且能生吃。”分给亲戚尝,亲戚们也说好吃。姐姐和表妹把玉米拿到兰州去卖,每天坐着班车定点在一个居民小区卖,卖了几天,一到时间,小区住户排着队等。接着有家单位下了订单。

  这种像水果一样清甜可口的甜玉米,杨天龙给它取了个名字,叫作“水果玉米”。

  毕业前夕,杨天龙在北京、武汉等城市做了一次市场调研,“1500份问卷收回来,显示水果玉米这事可以做。”杨天龙把这次市场调研比作战前绘制出的一份军事地图,“如果说,之前是感性判断,这次有了理性依据。”杨天龙用自己的诚恳和执着得到了大家的帮助,还没毕业,他就在北京注册成立了种业公司。公司成立之初,国家玉米改良中心给予了很多帮助。

  毕业在即,他决定回家乡继续种玉米。父母起初反对儿子的选择,反对无效只好支持。“我从小犟,脖子一偏不听。现在‘温柔’多了。”杨天龙笑。

  自家种、亲戚种,渐渐地推广开来,接着成立合作社,2009年,杨天龙注册成立甘肃中美国玉水果玉米公司,实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又逐步推广种植合作人模式,去年又推行联合农场模式。

  有视野有格局又有专业知识,杨天龙迅速从一名返乡创业的大学生成长为带动农户6000余户,增加就业岗位1500多个的致富带头人。“如果把工作岗位比作一个个抽屉,我不做一个占抽屉的人,而是要做一个创造抽屉的人。”

  想让家乡富起来的心愿,正得以实现。

  2004年,杨天龙发起协进爱心助学会发展乡村教育,累计帮助贫困地区学生1500余人次。2018年10月17日,全国第五个扶贫日,甘肃中美国玉与武山县马滩水果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的异地扶贫项目于当日举办2018年分红发放仪式,为全县1811户2000人发放红利800万元,使2000人收入达到4000元/年,顺利当年脱贫。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新闻排行

1   降压供水公告
2   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公示2018年享受政府特
3   兰州:黄河里冲出一条一米长的娃娃鱼
4   林铎在全省金融工作会议上强调 坚决防范化解风险积极
5   省食药监局:效价指标不合格百白破疫苗未流入甘肃
6   每日甘肃网7月22日甘肃热点新闻回顾
7   【全国网媒看平凉】探访崇信龙泉寺 感受文化旅游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