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民生

今日起兰州地铁1号线六大站点每日限量赠阅《兰州晚报》

 2019/11/26/ 08:19 来源:兰州晚报 记者杜志超 赵文瑞 齐蓉晖 马军

今日起地铁1号线六大站点每日限量赠阅《兰州晚报》

兰州日报社联手市轨道公司开启书香金城共享阅读新模式

  “风雨同舟四十载,砥砺前行念初心。”1980年7月1日,中共兰州市委主办的党报《兰州报》诞生;1985年1月,《兰州报》改名为《兰州晚报》;1993年,当《兰州晚报》迎来13周岁生日时,由晚报创办的《兰州日报》诞生。《兰州晚报》是兰州城市发展的见证者,是兰州市民故事的记录者。

  今天,我们将搭乘兰州轨道交通1号线,在城市的地下穿行;今天,《兰州晚报》将与兰州市轨道交通有限公司携手,为乘客带来共享阅读新方式。《兰州晚报》,首批试行站点共6个,分别为:海关站、兰州西站北广场、西站十字站、西关站、东方红广场站和五里铺站。2020年起,根据试行情况再逐步增加投放站点、赠阅数量。

  每日早高峰起,《兰州晚报》都将在1号线准时等您,欢迎取阅,更欢迎您用知识“取悦”人生。我们也希望您能将这份“10分钟的阅读时光”传递与共享,在车站或列车上阅读完后,将报纸放回原处或带到下个站点的报刊架上。

  《兰州晚报》一直将老百姓的事放在心头

  四十而不惑,人一生中最笃定的年龄。呱呱坠地,人一生中最美好的开始。《兰州晚报》与兰州轨道交通1号线携手走来,“老带新”的“忘年交”,未来会制造出怎样的惊喜,我们邀您一起见证。

  在近40年的新闻生涯中,《兰州晚报》一直将老百姓的事情放在心头,报道了许许多多兰州人的高兴事、烦心事。3·15晚报在行动、嘘寒问暖、暖冬行动、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我是小作家是我们“年年见”的常驻栏目;关爱抗战老兵、共话夜经济发展、黄河之滨也很美系列征集、城管天地是我们“日日新”的系列专题。这一篇篇用心的报道收获了读者的好评,也搭起了市民和政府间的连心桥,成为兰州市民最值得信赖的一份报,成为兰州本土自费订阅量大,主流阅读者多,最具品牌价值和广告传播价值的综合性都市大报。

  我们深知,辉煌的高峰亦或点滴的感动,都可以用文字和图片封存在历史的报章中,但时间从不会为谁停留,只有跨马而追者才能勇立潮头。在新媒体时代,兰州日报社也不断地在创新中谋发展,形成了《兰州日报》《兰州晚报》电子报、兰州新闻网、手机兰网、微博、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现场云直播、指点兰州手机客户端、ZAKER兰州全媒体矩阵。只要扫描地铁报刊架或宣传视频中的二维码,就能直接进入全媒体矩阵,用您喜欢的任意一种方式速览资讯。

  在不断创新中,《兰州晚报》已取得了成绩,在人民网研究院今年发布的“2018年中国媒体融合传播指数”报告中,《兰州晚报》的融媒体实力居全国71名、甘肃省第1名。

  《兰州晚报》搭起市民与地铁沟通的桥梁

  对于兰州市民热盼的轨道交通,《兰州晚报》始终给予重点关注,从蓝图规划到试验段动土,从征地拆迁到全线开工建设,从盾构机地下掘进到全线洞通、轨通、电通,《兰州晚报》运用多种传播方式,实时跟进地铁建设的每一个过程,搭起市民与地铁沟通的桥梁。

  今年6月22日,《兰州晚报》赶在轨道交通1号线试运营开通前一天,刊发“地铁时代”专刊,从工程建设、地铁开通运营时间、乘车指南、出入口信息等方面详细介绍了1号线开通前的最后准备情况,给市民朋友第一时间“尝鲜”地铁给出了最全的“一手资讯”。1号线试运营当天,晚报派出多路记者,通过现场云直播、微博、微信公众号平台发布图、文、视频融合的全媒体报道,直击开通情况。7月19日,《兰州晚报》地铁周刊正式创刊,每周一期,目光聚焦1号线,围绕经济发展、文化建设、民生互动、配套完善等话题,率先在全省媒体中发布了《地铁向下城市向上》、《兰州地铁十二时辰》、《共享单车何时骑到这些地铁口》、《寻找隐藏在兰州地铁里“甘肃版”山河社稷图》、《兰州轨道交通1号线客流量大曝光》等一批独家重磅稿件。

  《兰州晚报》让慢节奏阅读走近大众

  古人有云:“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但现代人呢,不论坐、卧、上厕、出行,除了手机,其他皆可放下。以前,坐车看手机是打发时间,现在,坐公交坐地铁,是为了换来更多时间看手机。

  快,还是慢,这是个问题。如果莎士比亚活在当下,肯定会向世人提出这句灵魂拷问。一机在手,给人前所未有的获得感,却也在默默地大肆掠夺,掠夺你让自己“慢下来”的机会,掠夺你“余额不足”的专注力,掠夺你深陷灵魂去阅读和思考的时光。

  地铁是每一次旅程的出发点,用“快”带你抵达终点;地铁阅读应该是你每一次崭新人生的出发点,让“慢”带你探寻心灵。

  何时起,阅读成了一件奢侈的事,常听人叹:空有一颗读书心,却无时间来执行。挤着公交太颠簸、自己开车没时间、社交娱乐接连应、带娃顾家忙操劳……大大小小的事,让阅读时光被无限挤占。时代在加速前进,信息在快速裂变,但我们阅读思考的步伐却慢了好几拍。

  如何让慢节奏阅读走近大众,是我们必须研究的课题。地铁内相对安静、平稳的空间,为“赶时间”的阅读者提供了最佳场所。“地铁阅读”并非附庸风雅的“行为艺术”,而是以“小环境”撬动“大气候”的带动与改变。

  或许同样是阅读,你在手机上阅读的一切都是私密与个人的,但坐下来翻动报纸的声音,纸张传递的气味,头条主推的新闻话题,都能和周边形成无形的互动,形成一种“唤醒阅读”的能量,这种传播力也正是新闻的价值所在,也是社会文明的前进方向。

  有事发邮件哦! “敬老卡”用户张老先生,您咨询的“地铁高峰时段”详情在这

  《兰州晚报》“地铁周刊”开通互动邮箱以来,陆续收到读者朋友关于地铁运营等方面的咨询和建议。对于部分重要线索和意见,我们也会在每周周刊中刊发。

  上周,市民张先生邮箱留言:“我是持敬老卡的乘客,不知道地铁高峰期的时间段是否只是早晚,还是也有中午?具体时间段是什么?因为有几次卡里没钱却遇上高峰时段,无法刷卡进站。”

  记者从市轨道公司了解到,根据客流情况,1号线高峰时段调整为早高峰7:00—9:15,晚高峰17:30—19:30,高峰时段持敬老卡的乘客按老年卡收费标准(正常票价的五折)计费,中午无高峰限制。具体通告已在车站内电子屏等处公示,老年朋友也可咨询站内工作人员或拨打兰州轨道交通热线5161111咨询。

  如果您对地铁的运营、服务、设施上还有哪些意见建议,欢迎告诉我们。如果您在地铁上看到了暖心的事,亦或不文明的行为,欢迎通过我们来传播和制止。如果您在1号线沿线各站点周边发现了哪些好吃的、好玩的、好逛的,欢迎来爆料!有事发邮箱哦:1225280578@qq.com

  ■地铁人说:我与兰州地铁这五年

  默默践行“工匠精神”

  讲述人:运营分公司技术部石琪

  几乎每天19时,他都会准时坐到宿舍床前,用两本厚书架起一台还是学生时代用过的旧笔记本电脑,随手拉来一个装衣服的整理箱盘腿而坐,看学习视频、研究课题资料,坚如磐石,也有同事戏称他为“疯狂的石头”。而石琪却认为,这是一名技术人员不该放弃的工作状态。

  2017年,还在广铁动车段工作的石琪看到兰州轨道交通招贤纳士的公告,毅然决定放弃广州优厚的收入,回家乡投入地铁参建队伍。“原单位的领导在我离职的时候谈过三次话,只要不走,就立即解决职务和薪酬待遇,单位里有我感兴趣的技术课题研究可以随时加入。”然而石琪却礼貌地回绝了挽留。

  来到兰州后,他进入运营分公司技术部工作。在基础培训时,石琪发现目前进行的专业技术考试中,仅一次考试就要有十几个专业要出题,每出一套题至少需要30分钟,不但费时费力,而且试题保密也没有保证。为此,石琪牵头成立了“复兴号”QC小组,开发自动组卷工具软件。通过前期调研,石琪和他的QC小组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电脑编程、VBA语言,完成了自动组卷软件开发工作。通过使用实际应用反馈,组卷时间缩短到了30秒内一次性生成1至4套试卷并配套参考答案,为人员培训工作节省出大量宝贵的时间。

  一个人的价值,不仅来自于自我的实现,更源于对社会的回馈,石琪深知如此。2008年北交大毕业后,他进入了广铁动车段,一直从事动车组车辆检修、故障调试及其技术管理工作,他先后获得了“铁路系统火车头奖章”“新长征突击手”“全路技术能手称号”以及广铁集团首席技师等荣誉。因为精湛的业务能力和出色的英语水平,他还被指定为国外访问交流团体的翻译接待老师,同事们都亲切地喊他为“石老师”。

  来到兰州轨道交通公司后,他也获得了“基层先进”等荣誉。对于既得的荣誉,石琪丝毫没有懈怠,每天下班还是坚持学习。晚上合上笔记本电脑,抬头一看,又过了午夜十二点。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杜志超 赵文瑞 齐蓉晖/文 马军/图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新闻排行

1   降压供水公告
2   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公示2018年享受政府特
3   兰州:黄河里冲出一条一米长的娃娃鱼
4   林铎在全省金融工作会议上强调 坚决防范化解风险积极
5   省食药监局:效价指标不合格百白破疫苗未流入甘肃
6   每日甘肃网7月22日甘肃热点新闻回顾
7   【全国网媒看平凉】探访崇信龙泉寺 感受文化旅游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