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机制新 产业旺 农家富——静宁产业扶贫模式探析

 2020/10/07/ 02:47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蹇勇德 左玉丽 杜雪琴 曹立萍 朱宇鲲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机制新 产业旺 农家富

——静宁产业扶贫模式探析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蹇勇德 左玉丽 杜雪琴 曹立萍 朱宇鲲

  初秋时节,天朗气清。

  玉米地一块接着一块,一片连着一片,层层叠叠的绿色晕染了静宁县界石铺镇整个北部山区。静宁县界石铺镇水鱼村村民王庚龙和乡邻们正忙着收割玉米,微风吹过,带起一阵簌簌轻响,便是一曲动人的丰收曲。

  “我们种的是饲草玉米,玉米棒子和秆子都要收呢,现在正是收割的好时候。”王庚龙说,每吨饲草玉米收购价格为300元,每亩可卖到1500元左右,和原来的粮食玉米相比,不仅省去很多道工序,收入也增加了。

  “要搁以前,我还真不敢种。现在不怕,有靠山哩!”当记者问到种上饲草玉米销路有没有问题时,王庚龙满脸自信。

  王庚龙所说的“靠山”,是界石铺镇推广饲草玉米种植,由乡镇产业扶贫公司引进龙头企业甘肃陇上草牧业公司,再通过村办合作社,与贫困户签订饲草玉米订单种植合同,对饲草玉米按照每吨保底300元的价格全部收购,既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又发展了当地产业。

  近年来,静宁县通过全面实施“龙头带动全覆盖”行动, 探索构建“国有平台公司+龙头企业+合作联社+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模式,将国有平台公司、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和贫困户联结到共同的利益链条上,推动农业产业市场化、集约化发展。

  “我们要把产业要素盘活在产业链、将贫困群众吸附在产业链,形成利益多方共享的产业扶贫新格局,推动静宁扶贫产业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特的发展。”静宁县委书记王晓军表示。

  国有平台公司“联项目”

  一处处开阔宽敞的户外活动场地,一座座整齐划一的牛棚,一头头毛色油亮的平凉红牛……来到甘肃雄康牧业的“母牛超市”,记者看到不同品种的牛在牛棚里悠然自得地吃料。

  甘肃雄康牧业有限公司由静宁县农业产业开发有限公司注资成立,是平凉红牛标准化养殖繁育示范基地,总投资2000万元,占地100亩,目前平凉红牛存栏量为1033头,其中基础母牛883头,育肥牛150头。

  “我们通过整合各类产业扶贫资金,科学饲养,做大养殖规模,再积极对接乡镇养殖小区、专业合作社和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让国有公司的纽带作用进一步加强。”甘肃雄康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黎彦召说。

  据介绍,静宁县农业产业开发有限公司依托甘肃雄康牧业建成的平凉红牛基础母牛超市,已经成为全县平凉红牛基础母牛的“水源地”“蓄水池”,可充分保证静宁县平凉红牛标准化养殖繁育示范基地(村)的建设工作。

  “甘肃雄康牧业并不是个例。”

  静宁县扶贫办有关负责人介绍,静宁县立足国有平台公司建基地,已经组建了县林果业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县供销农业产业开发有限公司和24个乡镇产业扶贫公司,采取行政推动与市场化运行“双轨”模式,更好地承接贫困户配股、村集体经济等各类资金,吸纳社会资本参与产业扶贫,有效解决了小微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市场主体缺项目、缺资金等问题。

  苹果树种满山野,牛养殖繁育基地随处可见,蔬菜大棚鳞次栉比……遍地开花的国有乡镇企业,让静宁县每个乡镇都有致富项目,每个村每一户都有可发展的产业,人人都有了致富技能。

  龙头企业“联市场”

  “直播间的家人们,今年新摘的苹果偏酸偏硬,适合年轻人;去年的库存苹果偏软偏甜,更适合老年人和孩子……”

  在德美地缘现代有机苹果示范园,主播张晓龙正忙着给直播间的顾客介绍不同苹果的品质和价格。

  “一个苹果能卖到30元,还一抢而空。”张晓龙说,德美地缘的苹果已经远远超过普通苹果的价格。

  为顺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趋势,静宁县城川乡政府与甘肃德美地缘现代农业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创建了德美地缘现代有机苹果示范园。该示范园总面积500亩,主要打造集“名优特新”品种、高效栽培模式、集约化经营于一体的现代有机苹果示范园。

  “从示范园建设一开始,我们就按照有机苹果生产要求,建立严格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和全过程监控制度,使生产出的果品真正符合有机标准。”德美地缘现代农业集团董事长田积林说。

  德美地缘现代有机苹果示范园采取“公司+基地”的办法,通过土地流转,打破单家独户生产模式,实行公司化经营、市场化运作。目前,示范园已完成了土地流转整理、立柱支架搭建、苹果苗木栽植、滴灌系统铺设和园区道路砂化。

  田积林介绍,园区建成后,3年可进入盛果期,按照亩产鲜果8000斤、每斤4元计算,亩收入可达3.2万元,整个园区年产值1600万元。

  依托德美地缘现代农业集团在北京、成都等地设立的直营店,静宁县城川镇产出的优质有机苹果将直接进入大中城市市场,真正实现产供销一体化。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静宁县借助龙头企业雄厚的资金实力、专业的科技人才、成熟的市场资源等优势,拓宽从农户到基地、基地到市场的产销路子,现已发展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14家、市级46家。各类龙头企业年实现销售收入28亿元,为贫困户落实“代购代销”收入2400万元,吸纳贫困户就地就业8500人。

  专业合作社“联农户”

  静宁县余湾乡辖9村2258户10681人,有7个深度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918户3831人,2019年末仅剩12户46人尚未脱贫。

  显著的脱贫成果背后,是科学合理的脱贫机制。

  余湾乡有耕地2.8万亩,果园面积2.6万亩。在培育和引进省级龙头企业的同时,余湾乡新建村级合作社9家,入社社员2258户,其中918户贫困户全部纳入合作社,组建了苹果产业扶贫联合体。

  “这个扶贫联合体是由羲果源产业扶贫开发公司、静宁县红六福果业公司、10个果品专业合作社和2258户农户组成的新型农业经营组织联盟。”余湾乡有关负责人介绍说。

  在苹果产业扶贫联合体中,村集体和农户以土地、果园、人力资源、技术等入股,资源变资产,贫困户以产业配股资金、精准扶贫贷款和闲余资金入股,资金变股金,合作社负责运营,实现利益最大化。

  余湾乡王坪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李守苗在自己种苹果的同时,将1万元的产业配股资金入股到合作社,每年分红1000元,已连续分红两年。

  “入股合作社,不仅可以分红,还能学习苹果种植技能,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种出更好的苹果。”李守苗说,在合作社的带动下,他在种好自家10亩果园的同时,又承包了10亩苹果园,现在已经脱贫了。

  近年来,静宁县通过引导村集体和农民以土地、资金、农用物资、技术技艺等多种方式入股专业合作社,将分散的小农户组织、融通、联合起来,进而扩大经营范围、实现规模化生产,通过建立“保底收益+务工收入+盈余股比分红”利益联结机制,让更多群众共享合作社在产业发展中各项惠民利好政策,确保群众真正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静宁县共建办种植、养殖等合作社1696个,吸纳农户5.976万户,其中贫困户3.288万户,实现分红1104.62万元,产业脱贫3.088万户。

  静宁县还整合资金、人才、市场等资源,探索打造了一批集生产、贮藏、加工、包装、销售为一体的合作社联合社,示范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809家,家庭农场300家,让合作社在增收致富、产业扶贫及乡村振兴过程中真正发挥了“助推器”作用。

  一座座养殖小区牛满圈,一家家龙头企业生产忙,一个个专业合作社门前人来车往……成纪大地的广大干部群众正在绘就一幅生动的脱贫攻坚大景图。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