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最美丽的发展底色——近距离观察兰州新区生态建设成就

 2019/07/24/ 05:44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 刘健 通讯员 魏晓倩

  城中有绿

  不久前,兰州市民刘磊从市区驱车前往兰州新区,在那里度过了一个美好的周末。

  “听说兰州新区现在的生态环境特别好,处处是风景,来了以后果真如此。”刘磊说。

  让刘磊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无论是连接市区与新区的水秦快速路的沿线,还是城市内部道路两侧,兰州新区的很多地方如今都被绿色所覆盖。旅游景区、住宅小区、企业厂区,到处都能看到幽雅怡人的紫花苜蓿。草坪中,人行小道蜿蜒向前;凉亭旁,绿意盎然。用他的话就是,“目之所及总有独特风光,随处都是小游园”。

  城市园林化、园林景观化、景观特色化,这是兰州新区城市生态建设的一大亮点。

  近几年,兰州新区着力转变园林绿化工作思路,编制《兰州新区国土绿化行动规划(2018-2030)》,高起点规划、高品位设计、高标准施工,在中心城区大力发展园林景观和水系景观集群,重点建设城市公共绿地园林景观网络、商住产业园区环保景观网络等工程,持续打造“一路一景”,提升城市功能与形象。

  来到新区的纬一路,放眼望去,道路中间绿化带郁郁葱葱、错落有致,如同一条绿色长龙,横亘兰州新区东西。驱车行驶,一个个树木繁翳、花枝鲜媚的小游园分布道路两侧,市民和游人悠闲地在游园里散步、健身。

  兰州新区农林水务局局长张爱明介绍:“我们尽可能发挥每一处绿化带的价值,增添景观小道、长椅等公共设施,将其打造成可供市民休闲游览的街边小公园。”

  在营造充满活力的绿色城市环境的同时,兰州新区还全面提高设计意识,努力让道路绿化达到“透光、透线、透人气”的效果。

  “兰州新区的城市生态绿化工作已从以前单一的让城市‘绿起来’转变为让城市‘靓起来’,让市民尽可能享受绿色,并与之互动。”张爱明说。

  在纬十六路,道路南侧坡体已然成为花的海洋,五颜六色的各类鲜花正纵情绽放。微风徐来,空气中弥漫着花的芬芳,引得众多游客拍照留念。

  很难想象,两年前,这里还是一派生态脆弱、土壤盐碱化严重的残破山丘。

  兰州新区农林水务局林业生态处处长黄宁说,近两年,兰州新区结合景观提升工程,对城市核心区内的荒滩荒坡陆续进行了生态修复,以城市美化绿化为主的园林景观达到了1.99万亩。“这一带已成为兰州新区的高品质生态修复示范区之一。”他说。

  在不断的实践中,兰州新区探索积累了许多成本低、效果好的生态绿化经验。

  在甘肃卫生职业学院东门,黄宁指着眼前一处小山包说:“以前这里的山体坡面比较陡,不容易存水。绿化人员对山体进行土壤扰动手段处理后,再进行绿化种植就比较容易存水,苗木的成活率就高了。这一片山体我们种了一些冷季性草,像高羊茅、早熟禾,配以微喷,变成了一处绿化景观带。”

  城中有绿,亦有水。

  通过“湿地+水利工程”“湿地+生态修复”,兰州新区着力让城市成为一座多湖水城。经过不懈努力,以秦王川国家湿地公园、二号人工湖为代表的湿地和人工湖泊深深地嵌在了大片绿色之中,吸引了珍稀野生动物在这里生息。

  湿地入城,进一步提升了兰州新区城市的颜值和品质,也让普通群众感受到了生态多样化带来的自然之美。

  城在绿中

  在迈向绿水青山的征程中,兰州新区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封山育林行动,努力实现“城在绿中”。

  站在横贯秦王川东西的引大入秦工程东一干渠畔,放眼望去,一排排整齐排列的柳树、云杉、刺槐、杨树、樟子松摇曳多姿,成为阻挡风沙的绿色防线。

  “这条生态防线宽400米,长17.6公里,栽植的树木达到了数百万株。”张爱明说,东一干渠以北,已经建成了两条这样的林带,是兰州新区北部地区的重要防风防沙线。

  在距离东一干渠数公里外的秦川镇石门沟村,沐浴着夏日阳光,大片经济林果茁壮成长。曾经寸草不生的盐碱地,已被大片的绿色浸染,成为兰州新区又一道绿色防线。

  “以前,这里风沙大,又缺水,种不活一棵树……”回忆起石门沟村曾经的生态环境状况,年近八旬的村民芦临龙思绪万千。

  在老人的记忆里,多年前的石门沟就是风沙肆虐的穷山沟。这里土质多为黄绵土,降雨后土壤难以保墒,树木种了不活,即便活了也活不长。

  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石门沟村的青壮年村民都会选择离开村子到外面谋生。其中,也包括年轻时的芦临龙。

  一晃几十年过去,芦临龙再次回到阔别已久的小乡村,没想到这里已经大变样——偏僻干旱的山沟变成了碧波荡漾的库区,昔日的荒滩上百花争艳、绿树成荫。

  “盼水梦成真,偏僻荒沟变天池,碧水润泽山青。昔日风沙肆虐,今朝绿树成林,未来更加辉煌,新区花园胜景。”惊喜之余,老人写出了这样的感想。

  以建设“黄河上游生态修复与未利用土地综合开发示范区”为目标,近年来,兰州新区充分利用土壤特点,采取土壤扰动、土壤改良、配套节水灌溉设施等手段,大力实施生态修复工程,使原本不利于蓄水保墒、绿化种植的荒地变成适合苗木成活、能自然存水的田地。通过选用适宜树种、地膜覆盖、节水滴灌、实时跟踪天气变化等方法,改变了原平地栽植,大水漫灌等用水量大、成本高的绿化模式,栽植树木成活率由传统栽植方式的80%上升到90%。

  明晰思路、科学整理,兰州新区核心区以外的绿色越来越浓——

  在东部,划定5.5万亩的封山育林区,各类树木在昔日寸草难生的荒山之上“安家”,排着整齐的队列在贫瘠的山梁中延伸;

  在北部,沿引大入秦工程东一、二干渠两侧,以杨柳榆槐等本土树种为主的生态防护林葱茏青翠;

  在西部,积极探索干旱区生态绿化新技术、新模式,一大批面积不等的林场绿意盎然,总面积达到近8万亩;

  在南部,依托秦王川盆地的地下潜流及引大入秦工程灌溉的回水效应,推进“湿地+水体治理”,打造出水天一色、绿茵如画、碧波荡漾、百鸟翔集的秦王川国家湿地公园,成为兰州新区标志性景观,引来越来越多游客的关注。

  截至2018年底,兰州新区已累计完成国土绿化20万亩以上,实施生态复绿6.2万亩,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5%,人均绿地面积12平方米。

  如今,更大手笔的绿化工程也在水秦路沿线展开——从2018年起,兰州新区实施了水秦路沿线生态修复工程,上千名生态建设者和数以百计的挖掘机、推土机,开进生态脆弱、沟壑交错的水秦路沿线,在峁梁沟壑、平缓山坡、熟化土地上种植林木、播撒草种,打造出延绵10多公里绿色缓丘,让水秦路成为名副其实的“东部绿色长廊”。

  按照与兰州主城区相向错位互补发展的总体思路,兰州新区通过实施生态修复工程以及现代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项目,力争让水秦路沿线成为一条农林牧互补、产城游结合的特色通道。

  随着工程持续推进,这条“绿色长廊”正在向市区方向不断延伸,并形成一条条色彩鲜明的乔木组团与成片经济林果融合、游览步道与疏林草地相间的生态田园景观带。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新闻排行

1   降压供水公告
2   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公示2018年享受政府特
3   兰州:黄河里冲出一条一米长的娃娃鱼
4   林铎在全省金融工作会议上强调 坚决防范化解风险积极
5   省食药监局:效价指标不合格百白破疫苗未流入甘肃
6   每日甘肃网7月22日甘肃热点新闻回顾
7   【全国网媒看平凉】探访崇信龙泉寺 感受文化旅游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