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求富思进 奋斗以成 ——庆阳市激发内生动力决战脱贫攻坚走笔

 2019/08/29/ 14:05 来源:每日甘肃网

  技若在手致富有何难?

  脱贫致富,需要“良种”,更需“良法”。

  婆婆患有冠心病、肺心病,公公脑溢血手术后变得痴呆,大哥先天性精神残疾,张艳存夫妇既要照顾老人,又要照顾自己的一双儿女和侄女,负担较高,家庭贫困。

  36岁的张艳存是庆城县马岭镇官厅村人,因为家庭贫困,夫妇俩非常努力,给油田掏过厕所、打过零工、搞过养殖。

  2001年,张艳存夫妇看着马岭这个老油区工人多,种植蔬菜大有前途,于是种了1亩多露天蔬菜,5月下旬上市后,拿到乡镇街道零卖,不成想非常抢手,每天收入10多块钱。

  “这样最多只能卖到8月下旬,此后这几个月总不能闲着吧?”张艳存思忖着,和丈夫商量后,她决定学习别人搞设施蔬菜。

  因为没钱,他们夫妇就找来亲戚帮忙打土墙,自己折铁拱、制卷帘。“我们的卷帘还是自己发明的,用玉米秸秆串成的。”张艳存笑着说,就这样,他们建起了两座简易的小拱棚。

  当年10月,张艳存夫妇上了一批西红柿苗,却因苗木问题及大棚保温、光照等设计不够标准,生产的西红柿畸形严重,未能上市。

  一年腊月,下雪天寒,张艳存想着给大棚加加温,就用黄花菜秸秆点起了火,浓烟提升了大棚的温度,却让蔬菜都“中了毒”,变成了烟灰色。

  还有一次,张艳存用水和尿素给油菜喷洒,没有掌握好浓度,致使胺元素超标。她想着打开风口,吹吹风也许就会好,没想到刚到开大棚的风口,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与胺元素迅速发生了化学反应,菜叶全没了,油菜变成秃杆杆。

  几次吃亏让张艳存清醒地认识到:发展设施蔬菜并非只是“照葫芦画瓢”,不掌握“良法”,失败还将延续。

  于是,张艳存买来瓜菜之类的书进行认真研读,还经常跑到书店查阅资料。“温度、定植、水肥管理,什么时候干什么,我都用笔记录了下来。而且只要有培训,我都会抽时间参加。”张艳存说,什么温度用什么浓度的药和肥,可以生产出什么样的瓜菜,她如今一本账。

  加上县瓜菜站的指导,张艳存家生产的瓜菜品相俱佳,总是“价高一筹”。“别人批5至8毛,我批1块钱;别人卖1.5元,我卖2元,我们家的菜价虽高一些,但始终很抢手。”张艳存自信地说。

  2015年,张艳存利用5万元扶贫贴息贷款,将大棚扩至12座,并以丈夫的名义牵头成立了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

  2017年,他们夫妇争取到了县里的扶持项目,政府补助8000元,群众自筹2000元,建设铝镀锌钢架大棚。“总共45个指标,我们家申请了20个。”张艳存说,因为自己的配套资金有限,她只能动员村里其他群众接手剩下的25个。

  可马岭镇是个老油区,群众更喜欢在油田务工增收,没人愿意经营大棚。在镇村两级的帮助下,最终有12户贫困户决定跟着张艳存夫妇试一把。

  张艳存夫妇自己育苗,把苗木供给其他群众后,进行跟踪服务,以确保瓜菜的成活率和品质。每到瓜菜病毒高发期,杨艳存都会发微信朋友圈提醒大家、提供“良方”,而且经常通过微信开展技术指导。

  2017年、2018年,官厅村瓜菜产业连获丰收,每年每个大棚纯收入7000元以上。12户贫困群众一下子尝到了甜头,其他群众也眼馋了起来,今年有的群众开始自己建起大棚种植瓜菜。

  如今,张艳存不仅摘掉了穷帽,还成了全县的名人:双学双比带头人、脱贫致富带头人、致富标兵、致富能手、妇代会代表……

  从去年开始,她变得更加忙碌,除了经营自家的大棚,还屡屡被邀请到全县各乡镇、各村组作宣讲,介绍致富经验和瓜菜管理技术。

  一技在手,致富不愁。在脱贫奔小康的征程上,产业是最稳固的依靠,技术是最核心的力量。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新闻排行

1   降压供水公告
2   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公示2018年享受政府特
3   兰州:黄河里冲出一条一米长的娃娃鱼
4   林铎在全省金融工作会议上强调 坚决防范化解风险积极
5   省食药监局:效价指标不合格百白破疫苗未流入甘肃
6   每日甘肃网7月22日甘肃热点新闻回顾
7   【全国网媒看平凉】探访崇信龙泉寺 感受文化旅游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