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奔小康】
这份亮眼成绩单是如何交出的
——去年甘肃破解产业扶贫“卡脖子”难题深度解读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朝霞 薛 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到了攻克最后堡垒的关键期。面对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省委省政府把产业扶贫作为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紧紧扭住贫困人口持续稳定增收这个关键,构建起全省产业扶贫的“四梁八柱”。
过去一年,甘肃产业扶贫全面拉开架势,“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规模迅速扩大,产量分别增长4.8%、6.1%、15.9%、16.2%、2.2%、11.1%,前三季度全省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0.3%,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9%,增速居全国第1位。为全省2019年净减贫93.5万人、31个贫困县摘帽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份亮眼成绩单的背后,贫困地区群众发展产业钱从何来?贫困人口如何带动?扶贫保障如何实现?甘肃如何破解贫困群众发展产业中的这些核心问题。甘肃上下聚焦新问题、探求新思路、探索新实践,呈现出产业扶贫新图景。
贫困群众“没钱干”咋办?
——坚持“五挂钩”原则,扶持资金精准到户
没钱干,是贫困群众发展产业的瓶颈。
“家里有60多亩山旱地,种麦子、胡麻和豌豆,咋能挣钱?”环县毛井镇红土咀村贫困户李培平发愁。帮扶干部来家里与他谈心,找路子,谋发展,2018年下发产业扶持资金,他引进21只湖羊,改种苜蓿、燕麦草作饲草,当年羊羔出栏32只,收入3万元,摘掉穷帽子。“2019年前10月出栏30只羊,收入年年高。”李培平尝到了甜头。
为了让产业扶持资金更直接、更精准、更有效到户,各地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五挂钩”原则,发放产业扶持资金与“一户一策”“农民意愿”“真种真养”“见物见钱”“奖勤罚懒”挂钩,产业扶持资金细化到户、精准投放。
坚持与“一户一策”挂钩。各地组织帮扶干部与贫困群众面对面沟通,分析致贫原因,理清脱贫思路,下足“绣花”功夫,为每户贫困户制定详细的脱贫计划,为精准到户到人产业扶贫提供了依据。并结合贫困村资源禀赋和贫困户家庭实际,合理确定贫困户发展什么产业、产业规模及投放多少资金,到户产业扶持资金与“一户一策”实现了精准对接。
达标奖励,以物代补,鼓励贫困户真种真养、多种多养。广河县实施牛羊产业发展达标提升奖补工程,对1.14万户养殖户奖补资金1100万元,对1.15万户贫困户奖补发放优质青贮饲草,激发了千家万户搞养殖的积极性。目前,全县新增养殖户9470户,新增牛4.1万头、羊20.3万只,形成了“家家粮改饲、户户养牛羊”的良好势头。
奖勤罚懒,在不突破每户3万元到户资金的前提下,通过差异化奖补,对多种多养的多补、少种少养的少补,激发贫困群众发展产业的积极性,避免“养懒汉”。各地对村规民约中享受入股资金分红的贫困户,要求其参与村级公益事业、搞好房前屋后环境卫生,营造了奖勤罚懒的良好氛围。
产业扶持资金原则上人均5000元、每户不超过3万元。“资金量偏小、不解渴。”新型经营主体反映“不顶事”。
对此,贫困户入股,参与产业。各地到户产业扶持资金原则上一半用于发展种养产业、一半用于入股与贫困户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合作社或龙头企业,既解决贫困户发展产业缺资金的问题,又通过入股合作社或龙头企业,搭建贫困户与市场有效对接的纽带,打通了扶贫产业全产业链。环县2018年至2019年10月累计落实产业到户资金6.48亿元,其中落实草畜产业资金4.8亿元,带动贫困户28193户、户均增收1.2万元以上,带贫合作社共落实分红资金4280.7万元、受益贫困户达15819户。
据统计,2018年到2019年10月全省用于扶持种养产业的155.6亿元资金中,81亿元直接到户用于发展种养产业、占52.4%;74.6亿元入股合作社或龙头企业带动发展产业、占47.9%;共扶持贫困户109.4万户。
相关新闻
- 2019年11月29日【陇上评论 中国新闻奖名专栏】真抓实干 打赢脱贫攻坚战
- 2020年01月08日【图片新闻】康县阳坝镇小沟村村民采用固定菌床新法栽培天麻
- 2020年01月08日【脱贫攻坚奔小康】甘肃省“6+1”商务扶贫模式取得新成效
- 2020年01月05日【脱贫攻坚奔小康】甘草多糖项目助力景泰脱贫攻坚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