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大众巷】陇原各地风格迥异的清明习俗(下)

 2020/04/03/ 08:57 来源:兰州晚报 记者刘学智 雒焕素 高慧霞 哈丽娜

陇原各地风格迥异的清明习俗(下)

 

  引言

  从唐宋时期,寒食、清明节颇受社会各界重视,民俗活动举办得有声有色。无论是纪念介子推还是祭祀先祖,究其精神实质皆在于彰显前人伟绩、延续先人的精神生命。祭祖扫墓、追念先人功德的活动,与我国文化深层次的祖先崇拜、重视孝道、慎终追远的传统有着紧密联系,清明节俗体现了中国人感恩、不忘祖根的道德意识,而这种文化正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得以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之一。

  壹 敦煌文化中的清明元素

  对于清明节,敦煌遗书中有多处详细记载。《乙卯年二、三月押衙知柴场司安祐成状并判凭》记,三月三日“墓头造食柽五束”。敦煌归义军柴场司于寒食、清明期间,专门拨付柽柳以供官府祭墓造食之用。《新集书仪》中有一篇《大寒食相迎屈上坟书》,“屈”乃屈驾之意,友人相邀,至郊外“同飨先灵”。不仅官府和民间要上坟祭拜,祭墓之俗在敦煌寺院中同样流行。晚唐《某寺粟麦破用历及布施帐》记:“粟叁斗伍升卧酒,寒食祭拜用”;“粟壹斗,寒食买纸用。”可见,寒食节期间寺院需备好面、油等物品,并需支出粟用以卧酒和购买纸张(用作楮钱),祭拜的对象为已故高僧。

  不仅秦川如此,敦煌、河西一带的清明郊游习俗亦风行。敦煌研究院藏北宋乾德二年一份归义军府衙的《酒破历》记:“寒食座设酒叁瓮”。《壬午年酒破历》:“三月四日寒食酒壹瓮”。节日期间不光大量饮酒,其他各种饮食亦备置丰盛。

  在现存的敦煌壁画中,则将历史上清明节的活动盛况形象地展现在了现代人的面前。早在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系统就已经形成,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西汉刘安所著《淮南子·天文训》中写到“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宋代陈元靓在《岁时广记》中进一步解释了“清明”一词:“清明者,谓物生清净明洁”;到了唐代,寒食节就与清明节并在一起了,唐玄宗于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并列为当时“五礼”之一。《旧唐书》记载:“寒食上墓,礼往无文,近代相沿,寖以成俗,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为五礼,永为常式”;莫高窟清明踏青图敦煌文献《寒食篇》记载:“花场共斗汝南鸡,春游遍在东郊道。千金宝帐缀流苏,簸琼还坐锦筵铺。莫愁光景重窗暗,自有金瓶照乘珠。心移向者游遨处,乘舟欲骋凌波步。池中灵水白鵰飞,树下抛球彩莺去……”依据诗文推测,寒食节除了打马球,还有荡秋千、春游、骑马、斗鸡、抛彩球等一系列娱乐活动,处处都是莺歌燕舞、欣欣向荣的节日气氛。

  时至今日,唐宋时期的清明节俗活动不仅其包含的精神内涵,而且许多活动形式,如祭奠扫墓、踏青游赏、亲近自然等,也流传了下来。民间节日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明节俗活动联结着历史与现代,保存着民间民俗文化的基因,也自然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认祖归宗的纽带。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刘学智

  贰 武威热闹的祭祖盛会

  农耕文化发达的丝绸之路重镇——武威,特别重视祭祖。

  每到清明节来临之际,往往会看到人们呼朋唤友、成群结伙聚在一起,吆喝着去上坟。遇到一起谈得来的亲友或族人,他们还会坐在一起商议宰羊祭祖的事。当地人亦把这种活动称之为“坟会”。

  所谓开“坟会”,即亲人们聚在一起,让在外面混得好的(经济上有实力的),或者家族中有威望的人出面说话,号召大家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热热闹闹搞个祭祖活动,一方面显示其家族的团结、和谐和融合;另一方面也给平时在外的亲人们找个聚会的契机,并且这个契机还是在先祖的见证下进行,所以便格外有意义。大家约定一个良辰吉日,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携带各种做饭的工具聚集坟前,宰羊、焚香、祭祖,待仪式结束,便在坟前支起锅灶,大家各自分工,或生火、或煮肉。等到一大锅热气腾腾的羊肉香飘四溢时,人们便在坟前献祭、祈祷,最后集体开食。

  当然,宰羊祭祖也是有讲究的,必须是整只羊,一只、两只、三只不限,主要根据参与人数的多少而确定羊只的数量。宰羊前,活动组织者或家族中有威望的人会用自己的方式,在坟前做一些献祭活动。等到羊肉熟了以后,又是一个正式的祈祷仪式。这种活动既庄重而又正式,活动人数不限,内容有益,因此在古浪、天祝、凉州等地格外盛行。

  武威人重视祭祖的另一方面,表现在返乡时。清明节前,但凡在外地参加工作的武威人均会返回武威,这种牵绊,这种紧密,不局限于距离,也不受限于时空。无论是天南海北,还是千里迢迢,他们都会赶回武威上坟祭祖,这种重视和集中程度不亚于中国人的春节返乡大潮。因此,每到清明节前夕,武威的各种长途客运站、火车站便会变得格外热闹。

  此外,武威人的清明节,在上坟祭祖的同时,还会有系列踏青活动。如放风筝、带着家人出外游玩等。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雒焕素

[1]  [2]  下一页  尾页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