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本网原创

【走近导演安秋·走进《中国石窟走廊》】之四:累着 苦着 欢喜着

 2020/05/13/ 08:58 来源:每日甘肃网 李杨
1.jpg

云冈石窟第20窟大佛像·北魏(吴健摄)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李杨

  “这部纪录片的创作过程是累着、苦着、欢喜着的……”从2018年3月起的两年多时间里,安秋和总导演秦川所在的5人拍摄小团队经历了初稿清零重写、无休止的“修修补补”、交叉作战等,但他们依然保持着纯粹的热爱与激情。

2.jpg

炳林寺石窟(吴健摄)

  “这部纪录片用一句话概括,就是集中呈现甘肃石窟艺术,明确其在中国石窟史上的地位和价值。3000里石窟长廊的集体亮相,是按地理文化单元划分?还是按艺术连接整合?总导演秦川最初的分集大纲选择了后者。”谈及《中国石窟走廊》创作之初时,安秋导演很是感慨,“2018年盛夏,当我们各分两集写完一汇总,发现问题来了,四集内容多处重复交叉。痛定思痛,重新按地理文化单元,即凉州石窟群、敦煌石窟群、天水石窟群、陇东石窟群来分集。就这样,四集7万多字的初稿清零重写。没有抱怨,没有遗憾,很安静地投入新一轮创作。15年创作纪录片的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部片子都是在无休止的修修补补中完成的。大到整个片子的架构、段落的增删、一次次的补拍,小到一句解说词、一个镜头的调整,纪录片圈的小伙伴们对此都有“切肤之痛”。片子是三年的周期改三年,一年的周期改一年,什么时候不进央视的播出库里,什么时候都在改。”

  “这种贯穿全程的修改是一场极其磨人的持久战,好在我们的小团队有一个好班长——总导演秦川。他承担着撰稿、导演、摄像、剪辑、音乐等所有环节,也承担着各种修改和返工的活儿。”安秋笑着说道。

  2019年《莫高窟和吴哥窟的对话》与《中国石窟走廊》两部甘肃省重点纪录片同时交叉作战,甚是艰苦。作为剧组唯一的女性,安秋跟随拍摄团队的男子汉们翻山越岭,摸爬滚打。走遍了从新疆到甘肃,从河西到陇东,从黄河三峡到秦岭山区,以及龙门、云冈的几万里河山、数百个佛窟……到了后期,因身体有恙,2019年3月至5月,安秋几乎是半躺在沙发上完成《莫高窟和吴哥窟的对话》8万字书稿的。在6月至8月最紧张的后期剪辑中,安秋因身体原因实在坚持不了时,才请了假。秦川总导演则悉数包揽,连续数月熬夜加班……在这样的做事背景下,更需要的是纯粹的热爱与激情。

3.jpg

克孜尔石窟外景(吴健摄)

  累归累,终归是欢喜的。

  创作这部纪录片全程的交织起伏,在安秋看来很像是2018年12月7日一天的经历。

  “寒风刺骨,雪过脚腕,车子不能直接开进榆林窟,只能停在两公里外的雪地里。数百公斤的设备全靠肩扛手提。推开25窟,看到动人心魄的壁画,又惊遇77年前张大千的题记‘辛巳年十月二十四日午后忽降大雪时正临写净土变也’。想到那天也是大雪,张大千也站在这幅壁画前,这种因缘和合的妙有,令人感念万分。拍摄完毕已是傍晚,在雪地里一趟趟往返搬设备,羽绒服套棉大衣还是冷,手指脚趾都快冻僵。可抬头一看天边积雪的大漠上,红彤彤的晚霞气象万千,犹如无数红衣少女挥动衣袂,我除了尖叫无以表达内心的畅意。接着是夜归途中,雪滑难行,只好停下来装防滑链。站在黑黝黝的大戈壁披着月光,我感觉这一天真像是这部纪录片创作过程的浓缩版,也更像人一生的浓缩版——‘累着,苦着,欢喜着’。”

  导演安秋将这段话作为了《中国石窟走廊》这部纪录片手记的结尾。

4.jpg

麦积山石窟 第44窟 佛像(吴健摄)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