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漳县武阳镇新庄门村何江鱼的“蔬菜致富经”

 2020/05/18/ 08:21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经济日报 记者 薛巍敏

老何的“蔬菜致富经”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薛巍敏

  “我们这里的高原夏菜主要销往武汉、上海等地,今年受疫情影响,产期推后了一个月,但我们计划通过扩大种植面积,克服困难减少影响。”5月15日,记者在漳县武阳镇新庄门村见到了江鱼蔬菜产销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何江鱼,他正在田间地头指导村民抢抓时节插秧点苗。

  今年48岁的何江鱼以前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曾靠着在漳县武当乡种菜贩菜生活。为了摆脱贫困,他和妻子在朋友帮助下,来到兰州市东部市场冷库打工。

  “那时候捡菜、装车,最苦最累的活我和妻子两人抢着干,但想要学会技术和经验就必须先吃苦。”就这样,短短几年时间,从给别人打工到自己承包,何江鱼在兰州承包冷库逐渐有了一定的规模。

  在他的带动下,漳县武当乡在兰州包冷库的大小老板多达上百人,兰州冷库也成了武当人固定的务工地点。

  怀着对家乡的强烈眷恋,2017年初,他毅然决定返乡创业带领乡亲共同致富。“自己的根在漳县,能在生养我的家乡创业,用多年积累的经验、资金、人脉创出一番新业,既可实现人生价值,又可回报家乡父老,这样更有意义。”

  漳县沿漳河一带土地肥美宽广,不过大部分土地用于种植小麦、玉米等传统农作物,仅有的蔬菜种植户也是自产自销,蔬菜保质期很短,蔬菜熟在地里几天内卖不出去也只能低价处理或者扔掉,收入也一般。

  “这么肥沃的土地不能浪费了。”在这种情况下,何江鱼把目光放在了蔬菜种植、储藏、销售一条线的门路上。因为他有蔬菜种植和储存的经验,有外面几十年的经历,更有销售的渠道。2017年底,何江鱼凭着一股拼劲儿、闯劲儿,在家乡投资创办的第一家漳县何家源蔬菜有限总公司亮相于漳县武阳镇柯寨村。

  当漳县提出以农村“三变”改革为支撑培育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的计划时,何江鱼顺势而为成立了江鱼蔬菜产销农民专业合作社,辐射带动武阳镇柯寨、新庄门、董家庄、孙家峡4个村600多户农户种植西蓝花、有机花菜、娃娃菜、莴笋等蔬菜,并且通过土地流转、劳务用工等促进贫困户增收,还带动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记者了解到,合作社积极吸纳当地贫困户,为种植蔬菜的农户提供种苗、农膜、化肥、技术,实行统一供种、统一供苗、统一管理、统一收购销售,亩均纯收入达7000多元,平均工资每人每月2400元,最高的能拿4000多元。

  何江鱼表示,合作社不仅带动菜农走上蔬菜产业致富路,产销旺季庞大的劳务需求也着实为附近村民带来了好处,“择菜、包装、出库、装车,不能外出打工的附近村民,特别是妇女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平时丈夫在外打工,孩子在外上学,家里还有两个老人要我照顾,我也出不了远门。去年开始在这个合作社打零工,做一些点苗插秧这类力所能及的活,一年在这里工作一百多天,也能增加1万多元的收入。”正在地里插菜苗的当地村民李金玉告诉记者,在合作社工作解决了她过去照顾家庭和出门打工挣钱的矛盾。

  如今,在何江鱼和合作社社员的共同努力下,合作社建立了稳定的产销合作关系和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抱团发展蔬菜产业,目前已与武汉、上海等销售市场签订订单1.5万吨。截至目前,合作社共承接产业扶贫资金469.1万元,按照8%的比例保底分红,带动647户贫困户增收。

  “只要我们大家都拧成一股绳,在菜地里的农民脱贫致富也一定可以实现。”何江鱼始终相信,无论做什么,勤劳的双手一定能换来丰收。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