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老王说陇史】云龙桥,陇右名山第一桥

 2020/09/10/ 08:41 来源:每日甘肃网-兰州晨报 王文元

云龙桥,陇右名山第一桥

兴隆山云龙桥

  清末,袁世凯的死对头,在甘肃修建了一座握桥,至今屹立不倒。这座桥就是兴隆山握桥——云龙桥。袁世凯的死对头,究竟是谁,他为何在兴隆山修桥呢?

  陇右名山兴隆山

  兴隆山在兰州市榆中县城西南五公里处,距兰州市60公里,海拔2400米。古因“常有白云浩渺无际”而取名“栖云山”,向有“陇上名胜”之称,被誉为“陇右第一名山”。

  兴隆山自古以来就是道教名山,西周时已成为人们凿洞修行之地。唐时,兴隆山庙宇非常多,香火旺盛,称“洞天福地”。到了宋代廷议大夫李元一心修道,后来听说湖南有个同道秦保,两人见面后,相约修道。于是分别改名秦致通、李致亨。

  秦李二人后来在兴隆山朝阳洞进行修炼,这个山洞也就被人们称之为“仙人洞”。究其原因,主要是兰州地区战乱比较少。到了五代十国北宋年间,西夏和北宋经常在兰州地区发生交战,战乱也影响到了兴隆山的香火;到了元代,兴隆山庙宇年久失修而倒塌。明万历年间,人们发起倡议,四处募捐了几千两白银,才开始在山上修建了一座玉帝行宫。从此兴隆山逐步开始恢复“洞天福地”气象,发展成为道教在西北地区的根据地。清代时,这里庙宇楼阁,或依山面水,或深藏密林,雕梁画栋,飞檐红柱,甚为壮观。

  云龙桥,既是上山的第一关口,也是兰州众多握桥中幸存的一座。

  握桥,兰州桥梁的特点

  握桥,是兰州桥梁的一个特点,也是依托独特的地方文化发展起来的桥梁。以前,兰州最有名的握桥是兰州雷坛河的桥梁。兰州握桥,其实叫西津桥,又名卧桥,修建在兰州城西一公里处的阿干河上。1952年拆除时实测得知,桥净跨度22.5米,全长27米,桥高4.85米,宽4.6米,桥廊坡度20度。这座桥始建于唐代,明代永乐年间重建,清代由于战火、洪水等原因,曾三坏三修。

  握桥是用圆木和方木纵横相间垒起,层层向河心挑出,每层挑出数米,纵向圆木的前端稍向上挑起,以便承受桥梁受压变形后能平直而不是向河心凹曲,两头向河心靠拢到相距五六米时,用木简支梁搭成桥,因为整个造型像两手相握,故此人们又称之为握桥。

  由于桥身隆起,如同一道美丽的彩虹,所以人们把桥称之为“虹桥”。新中国成立前,兰州八景,其中一个景点就叫“虹桥春涨”。

  兰州的握桥是从古代少数民族吐谷浑学来的,据说始建于唐代。吐谷浑是辽宁鲜卑慕容氏的一个部族首领的名称,后发展为国家的名称。

  岑春煊拨款修桥

  兴隆山的握桥也有其特点。这是一座画廊式木拱桥,桥身长155米,宽3米,桥上设廊7间,桥的两头各有一阁,是歇山顶四角飞檐的建筑,始建于乾隆二十八年,即公元1763年,多次毁坏又重修。

  当时,刘一明在兴隆山修道,道家讲究“龙腾云,云从龙”,再加之这座桥使栖云、兴龙两峰贯通一气,所以叫做“云龙桥”。光绪二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900年,甘肃布政使岑春煊拨银重建。

  岑春煊,清末重臣,袁世凯的死对头,与袁世凯并称为“南岑北袁”,人送绰号官屠。1898年,擢升广东布政使。但与两广总督谭钟麟发生矛盾,改任甘肃布政使。

  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慈禧与光绪出逃。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岑春煊奉命从甘肃兰州带领马步兵2000余人赴北京“勤王”,8月,岑春煊赶到南口为西逃的慈禧及光绪“护驾”至西安。因护驾有功,9月,擢升为陕西巡抚。云龙桥也是甘肃与岑春煊为数不多的遗迹。

  撰文/王文元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