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陇原小村庄 见证大变迁

 2020/12/24/ 04:41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 徐锦涛 通讯员 屈柳

昔日红军恩 今朝帮扶情

旋窝村当年破旧的土路。

现在村子里建了小亭子,成为村民休闲的好去处。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崔银辉

  了解旋窝村昨天的人,一定会赞叹她的今日。

  旋窝村,隶属岷县麻子川镇。一句“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便道出旋窝村与红军的不解之缘。

  1935年9月,红军攻破天险腊子口之后,在旋窝村一带休养。当时的旋窝村是一个有着60多户人家的回汉杂居村,在此,诞生了中国共产党最早关于回族的民族政策——《回民地区守则》。至今,红军当年的故事还在旋窝村代代相传。

  说起过去的日子,旋窝村人有红色记忆,也有对贫困的不屈。

  张淑英老人说,上世纪80年代时,全村人基本靠洋芋填肚子。早上洋芋拌汤,中午烤洋芋,晚上有一碗杂粮面就算好的了。大女儿上小学了,还没件像样的衣服,只好把自己的搭襟蓝迪卡衣服给女儿穿上。

  村民们最犯愁的是下雨天。“80后”的丁者米说,一下雨村子里的路就变成“黑泥路”,出门就得穿雨鞋。更让人担心的是村子里的那条河。它属迭藏河支流,十七八米宽,孩子们上学,必须蹚过河。一遇到大雨天,河水能涨到1米多深。

  村民苏平忠说起来就后怕:“2014年的一天,下了大雨,第二天早上雨小了,我就骑着摩托车过河。没想到,摩托车刚一入水就感觉不对劲,幸亏我及时跳回到岸上,摩托车被淹在河里。后来水小了才捞上来。”

  有人说,旋窝村因四面环山,地处中央,类似漩涡而得名。是否准确,不得而知。但旋窝村如今被时代拥入怀中,扶贫的春风吹拂着这个村庄。

  2018年10月,定西市公安局驻村干部王宇宏开始在旋窝村帮扶。头一个月,他只做两件事——入户、爬山。入户,为了和群众熟悉起来,了解情况。爬山呢?

  “我为了找到适合村子发展的产业,早上吃完饭,带上压缩饼干,就开始爬山。最高时爬到海拔3000多米处,10月的山顶都有积雪了。”王宇宏说,爬遍村子四周的每一座山后,“看到村子四周耕地平坦,我想应该挺适合发展农业机械化。”

  经过调研论证,旋窝村地处西秦岭、岷山、青藏高原的交汇地带,为黑垆土,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加之气候凉爽、光照充足、降雨量高、空气质量好、昼夜温差大、病虫害危害轻,适宜种植高原夏菜。

  说干就干。帮扶干部与镇村干部心往一起想,劲朝一处使。为了发展蔬菜产业,王宇宏积极和水电等部门协调,完成电力改造,将自来水引入育苗棚。

  2019年,在村党支部引领下,通过和福建省福清市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招商引资,流转群众土地300亩试种菜花。

  当时乡亲们疑虑重重,担心种不成功,担心销路。镇村干部和帮扶队队员知道,只有靠市场才能把大家的问号拉直。

  当年,旋窝村试种的高原夏菜获得好收成,以好品质走俏南方市场。今年,全村种植高原夏菜500亩,带动贫困户84户424人,全年吸纳劳动力务工720人次。还有不少当初不看好种菜的乡亲,主动找到村干部,要流转土地种植高原夏菜。

  为了让村民们不再“出门难,难出门”,定西市公安局投资硬化了乡村主干道、修建了连心桥。

  如今的旋窝村变了样。村路平坦,民居整洁,村广场也建了起来,对面的“红军井”在诉说着当年的故事,也表达着旋窝村人“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感恩之心。村民们每周都要举行一次升国旗仪式。

  变的,不止于此。

  旋窝村妇联主席乔玉霞最清楚全村姐妹的心:“以前村子里的妇女不能出去务工,对女娃娃的教育也不够重视。”现在,适龄孩子都入学读书,女同胞们不仅可以出去务工,还可以参加村子里的事务——疫情防护、帮助五保户清扫卫生,进行家居环境评分等。“姐妹们很有成就感,我们也能做事情了,心里很高兴。”乔玉霞说。

  贫穷与封闭正在旋窝村消散,信心与希望正在这片热土升腾。村党支部书记尹燕文今年10月去外地学习了农业现代化知识,他说,要把“订单农业”的模式带回来,让乡亲们没有后顾之忧,让更多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又到冬闲时节,丁者米准备务工。从2014年起,他在东西部扶贫协作的项目支持下,每年到福建的电子厂工作。“厂子里有清真食堂,务工收入也好。”丁者米说,好日子离不开党,“从小听老一辈讲红军长征的故事,感觉党和红军很亲切。现在我们农民盖干草棚、买农机都有政府的补贴,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了。疫情期间,看到党旗飘扬,党员带头‘冲锋陷阵’,我就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目前,旋窝村党支部共有29名党员,其中少数民族党员23人。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等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