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为了母亲的微笑 ——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飞播造林助力脱贫攻坚的故事(中)

 2021/02/07/ 17:17 来源:甘肃日报-新甘肃客户端 记者 施秀萍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施秀萍

  题记:你在我眼中是最美,每一个微笑都让我沉醉。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清代诗人蒋士铨不忍向母亲诉说漂泊在外所受的雨露风尘;为了祖国母亲,人民的子弟兵又岂会叫苦喊累。

  孩子眼中,母亲的微笑是人间最美的笑容。

  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每名官兵眼中,祖国母亲的微笑,同样最美。

  那些沙漠肆虐的地区,那些依然荒芜的山区,那些常年寸草不生的角落......如母亲脸上显眼的伤疤,扎在官兵心中,寝食难安。

 从高空俯瞰戈壁滩,星星点点的梭梭林,给黄色的土地增添了美丽的色彩。(刘畅摄)

  (一)

  陕北榆林,地处毛乌素沙地边缘。长期以来,沙漠是袭扰榆林的“沙魔”,更是笼罩在每个榆林人心头的“心魔”。

  因为沙漠,榆林历史上曾3次被迫南迁。

  “春栽夏死秋天拔,冬天熬了罐罐茶。”榆林人不是没有努力过,可单纯的人工植树造林,结果都是徒劳。

  上世纪70年代,曾有预言:“用不了多久,榆林将从地图上消失”。

  1983年,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进驻榆林。这份预言,被“击碎”了。

  种子太轻,容易随风位移,官兵们就和当地林业工作者因地制宜,用黏土对种子进行了“大粒化”处理。可重量、体积以及受自然风下落的轨迹都有了明显变化,导致之前飞播中摸索出的播种器开口大小数据又失去了参考价值。

  播,还是不播?怎么播?播下去有没有效果?问题套着问题,层出不穷,可飞播“窗口期”不等人,“抓紧一切时间试验,务必在‘窗口期’前找到最佳开口数据!”飞播官兵处乱不惊。

  “密度小了!下个架次开口再调大!”“多了多了!取这次和前一次的平均值!”……空中,飞机呼啸穿梭;地面,治沙人来回奔走,电台电波把地面和天空紧紧相连,上一架“绿鹰”刚离开,下一架便带着最新开口数据起飞。

  3架飞机一天作业38架次,18天飞播40.2万亩......该大队曾创下这样的纪录。

  运-5飞机犹如一只“神鹰”,在荒凉的西北戈壁上空飞行,为贫瘠的土地带来绿色的希望。(刘畅摄)

  “这是飞播创造的奇迹!”陕西省治沙研究所所长石长春,这样形容陕北榆林市的变化,“全市沙区75%的林地,都是以飞播林为基础建起来的。”

  2014年,经过军民30多年携手奋斗,榆林的飞播治沙取得阶段性胜利,860万亩流沙得到控制,榆林植被覆盖率从1.5%上升到45.2%;每年流入母亲河黄河的泥沙量,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5.13亿吨下降至2.9亿吨。

  如今,榆林未若预言般在地图上消失,毛乌素沙漠却即将从榆林版图上消失;而榆林,已然成为陕西省畜产品基地和重要粮仓,沙区外流人口回迁50余万。

  “如果没有空军为我们飞播,消灭榆林境内毛乌素沙漠,至少还得再干30年!”石长春欣喜又感慨,提前30年,30年哪!

  经过多年飞播,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得到极大地改善。图为运-5飞机飞越秦岭播区,察看飞播成果。(张树华 摄)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等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