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为了母亲的微笑 ——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飞播造林助力脱贫攻坚的故事(中)

 2021/02/07/ 17:17 来源:甘肃日报-新甘肃客户端 记者 施秀萍

  (二)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这样的奇迹,不止在榆林。

  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地处腾格里、乌兰布和沙漠交汇处,“沙里人苦,沙里人累,满天风沙无植被。”曾是生动写照。

  上世纪80年代,由于移民搬迁、过度放牧、全球气候变暖等影响,曾经苍天般辽阔美丽的阿拉善,干旱少雨、沙暴肆虐,生态环境陷入恶循环,荒漠化土地占土地总面积的80%,黄色一度成为这里的主色调。

  当时,国际学术界有这样一个论断:“年降水量200毫米以下的地区不适宜飞播。”而阿拉善地区年平均降水量不足15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3000毫米。

  可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官兵偏偏不信这个邪。

  自1982年开始,军地双方从零开始,在腾格里沙漠边缘,开始了漫长而艰难的飞播造林治沙试验。

飞行员驾驶运-5飞机在腾格里沙漠上空飞播造林。(刘畅摄)

  从立地条件到气候变化、从种子筛选到试播试种,从飞播乡土树种到落种封育管护……飞播官兵与林业人顶着风沙、冒着酷暑,并肩作战,一项项反复试验,一步步艰难探索,一次次抢在雨季前飞播。

  一个一个播区看,一片沙丘一片沙丘过,在颠簸的机舱里记数据、做标注、画图纸、定播带,分区治理,整体推进……就这样一年年地飞、一道难题一道难题地解,从几亩几千亩,到几万亩几十万亩,从第一批幼苗破土而出到一片又一片的绿色铺满黄沙,他们就像大漠骆驼,坚韧而执着。

驾驶舱内,飞行员沉稳操纵飞机在腾格里沙漠上空飞行。(刘畅摄)

  经过8年连续探索,终于取得了一整套飞播造林治沙实用技术,走出了以“适地、适时、适种、适量、封禁”为主要特征的飞播造林治沙之路。

  当时的状况,当时的断言,又在年复一年的飞播中,一点点被改变。

  截至2020年,该大队在阿拉善左旗飞播作业581万亩,形成总长460公里、宽3-20公里的两条飞播造林治沙“锁边”带,如利剑出鞘,斩断了腾格里与乌兰布和两大沙漠的“交汇握手”之势。

  内蒙古阿拉善左旗“1992年播区”,当年荒凉的戈壁滩已被绿色的植被覆盖。飞播官兵和地方林业人员,定期走进播区察看植物生长情况。(刘畅摄)

  一场大风,把飞机的遮阳棚吹得七零八落。(内蒙古阿拉善左旗林业工作站站长刘宏义提供)

  鄂尔多斯高原毗邻陕北,当地流传着很多红军故事,也一直念着带领他们实现解放、重获新生的红军的好。

  有一年,飞播官兵返回时,许多蒙古族牧民策马奔驰,追着飞机高喊“红军!红军……”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等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