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民生

甘肃多向发力填补“数字鸿沟”——让老年人融入智能时代新生活

 2021/03/11/ 01:06 来源:甘肃日报-新甘肃客户端 记者 尤婷婷 刘成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尤婷婷 刘成

  扫码点餐、在线挂号、网购车票和网约车出行……这些对于年轻人司空见惯的生活场景,在很多老年人面前却是一道难以逾越的“数字鸿沟”。

  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9.04亿网民中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比仅为6.7%。预计到2025年,中国将有约3亿60岁以上的老年人。

  老年人如何跟上这个离开智能手机几乎寸步难行的时代,谁来帮助老年人摆脱互联网“困难户”的窘境,如何让他们更好地融入智能时代新生活,这是摆在社会面前的一道必解题。

  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基本民生保障,完善传统服务保障措施,为老年人等群体提供更周全更贴心的服务。推进智能化服务要适应老年人需求,做到不让智能工具给老年人日常生活造成障碍。

  记者了解到,今年初我省有关部门已结合省情,制定出台相关工作方案,积极推动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的困难;老年大学、街道社区、交通医疗等部门,或开展培训,或提供协助,以实际行动帮助老年人跨越“鸿沟”,融入智能时代。

  老年大学,助老先行

  网购、扫码付款、出示健康码,年轻人能轻而易举完成,老年人却深感力不从心。针对这一现象,兰州市老年大学于2020年秋季学期起开设了智能手机培训班,聘请专人进行专题培训,帮助老年人学习解决智能手机使用中常见的问题。

   兰州老年大学校长李艳说,兰州老年大学的报名、缴费等工作已全部信息化管理,但有不少老年人由于不会使用手机电脑等智能设备,加之子女不在身边,无法通过报名系统报名,因而错失了入学机会。为此,老年大学开设了智能手机培训班,帮助他们跨越“数字鸿沟”。“开课的消息刚一传出去,上课的名额就被一抢而空了。”李艳说。

  如何扫码支付、如何申领出行健康码、手机卡顿如何清理等内容……这些都是老年大学智能手机培训班主讲教师廖智明向老年人讲授的内容。

  “老年人学得慢,忘得快。”廖智明发现这一情况后,每节课都会拿出一半时间复习之前讲过的内容,并手把手地指导学员对移动支付、扫码乘车和申领健康码等“出镜率”高的应用场景进行反复模拟练习。他还鼓励学员互学互助加强交流,多管齐下提升学习质量。

  智能手机培训班不仅指导学员们如何使用智能手机,还帮助老年人学会识别和规避各类诈骗陷阱,远离非法集资等风险行为,提高学员防骗意识,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和财产安全。

  “自从学会了手机上网和玩微信,能随时联系老朋友,分享生活中的精彩,还能足不出户了解天下大事,生活更方便了,快乐也更多了。”老年大学学员张龙生兴奋地告诉记者。 

  医食住行,利老便民

  现在,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开始使用智能手机预约挂号,就诊流程也日趋信息化、智能化,这让去医院看病的老年人常常无所适从。

  记者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门诊大楼看到,导医台和各科诊室处均贴有醒目的“老年人就诊优先”等导引牌,为就诊老年人提供咨询和预约服务。自助挂号、缴费、检验报告(胶片)打印等智能设备处均有引导人员巡回值守,为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协助。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副院长白明告诉记者,医院在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的同时,在预检分诊环节增设老年人“绿色通道”,测量体温后,由工作人员帮助老年人进行健康码或核酸检测结果查询操作。如遇老年人无智能手机或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工作人员可查询老年患者有效身份证件后放行,确保老年人能够顺利就医。同时,医院还为老年人保留了一定比例的现场号源。

  一位缴完费的老年患者告诉记者,自己不会扫码付款,子女也不在身边,入院前担心不能现金支付,但医院人工服务窗口保留了现金收费业务,这让他觉得既方便,又暖心。

  交通运输部门、菜市场等也保留或推行适当举措,在移动互联网方式之外,也为老年人提供可供选择的方案。

  在兰州市榆中街标准化菜市场,记者看到,这里的商户广泛使用二维码收款,但也不排斥现金交易,老年人买菜依旧方便如初。

  按照老年旅客的出行特点,兰州西客站售票窗口增设了人工现金服务。同时,积极联系机场、轨道交通部门,在机场枢纽与机场地面服务部开通重点旅客对接助行服务,推出“铁路+民航+地铁+公交+出租车”的不间断服务模式,安排专门人员对接。

  家社联动,老有所乐

  《猪奶奶的微信书》一套八册,未完待续……如此新潮的“名头”和“巨著”,很难想象出自一位年近九旬的老人之手。现年88岁的张长兰是退休很多年的哲学教授,是大家眼中的“老顽童”,还是互联网时代的“弄潮儿”,这部微信书,反映了她多年来拥抱和享受智能时代的心路历程。

  “第一次对智能手机产生兴趣,是我80岁生日那天。”张长兰说,当时女儿送了自己一部手机作为生日礼物,平时看到年轻人们玩手机很开心,好奇心让她决定一探究竟,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

  “虽然做了一辈子教师,但在使用手机方面,女儿和小孙女却是我的导师。”张长兰笑着说,在家人的帮助下,从基础操作到贺卡制作,再到视频剪辑,自己使用智能手机的水平突飞猛进,甚至超过了有些年轻人。

  张长兰的女儿告诉记者,母亲学会使用微信后,就联合老同事们组建了“创乐群”,在群里聊天猜成语。后来参与人数不断增加,母亲又组建了“乐拍群”,和七位喜好摄影的朋友不定时出门采风,然后把图文并茂的作品分享到朋友圈,这既增进了朋友间的感情,也丰富了他们的精神生活。

  对于子女长时间不在身边的老人而言,社区无异于另一个“家庭”。酒泉路街道党群服务中心友邻空间为老年人免费开设智能手机学习班,从美化照片、制作相册,到网上订票、定酒店,发短视频,再到网上购物,基本覆盖了他们日常生活常见的应用场景。在这里学习的王阿姨直言,社工们比自家孩子还要有耐心。

  每学期一开学,西北师范大学阳光服务社就招募30人左右的学生志愿者,根据他们的空课表安排好值班表,在老年活动中心开设小课堂,帮助老年人学习使用智能手机。

  师大社区的赵爷爷说:“我年龄大,容易忘,志愿者们就一遍又一遍地教,直到学会为止。”

  多方合力,跨越“鸿沟”

  今年全国两会上,如何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成为代表委员聚焦的重点。大家认为,全社会应该行动起来,为老年人提供更周全、更直接的便利化服务,引导帮助老年人越过“数字鸿沟”,融入现代生活。

  为帮助老年人更好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生活,甘肃多部门联合出台《甘肃省提供便利化服务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工作方案》,要求各地各部门和全社会通力合作,共同努力,有效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让广大老年人更好地适应并融入智慧社会。

  《方案》明确,到2021年2月底前,出台实施一批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最迫切问题的有效措施,切实满足老年人基本生活需要;到2021年底前,围绕老年人出行、就医、消费、文娱、办事等高频事项和服务场景,推动老年人享受智能化服务更加普遍,传统服务方式更加完善;到2022年底前,使老年人享受智能化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便捷性不断提高,线上线下服务更加高效协同,基本建立起解决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问题的长效机制。

  2021年初,甘肃省商务厅下发通知,要求零售、餐饮、商场等老年人日常消费场所保留面对面人工服务,支持现金和银行卡支付。另一方面,引导上述场所提供简便易行、符合老年人特点的智能服务方式,便利老年人消费。截至2月底,我省已建成获商务部认定的城乡便民服务中心9个,为老年人提供用餐、购物、养老等多项服务。

  甘肃省卫健委下发通知,要求各医疗机构根据实际情况设立老年人“绿色通道”、提供多渠道挂号和便利就医服务,坚持传统服务方式与智能化服务创新并行,为老年人提供更周全、更贴心、更直接的便利化服务。

  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享受数字生活带来的丰富多彩和快捷便利,这需要各方协同,多向发力,打通老年人拥抱智能生活的“最后一公里”。

  兰大一院预检分诊处前,老年人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核验健康码。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孟捷 摄。

  兰大一院智能就医设备前,工作人员在帮助老年患者挂号。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孟捷 摄。

张长兰展示自己剪辑的视频。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尤婷婷 摄。

一位老年人在使用手机刷码乘公交出行。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郁婕 摄。

一位老年游客在使用现金付款。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郁婕 摄。

智能手机给老人的生活增添了色彩。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郁婕 摄。

微信图片_20210309122148.jpg

西北师大阳光服务社的志愿者在帮助老年人学习使用智能手机。

  图片由西北师范大学阳光服务社提供。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