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奋力书写高质量发展的甘肃答卷——甘肃各地贯彻落实“三新一高”要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扫描

 2021/10/14/ 06:53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 张文博 白永萍 韦德占 田丽媛 通讯员 姚明悦

  天水

  城区改造 构建宜居新家园

天水一中麦积分校。(资料图)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白永萍

  深秋时节,漫步在天水城区街道,草木葱茏,绿意盎然。一幢幢高楼鳞次栉比,一条条道路四通八达,人民公园内游人如织,藉河风景线上生机勃勃……处处彰显着活力、释放着魅力。

  城市的更新建设事关民生福祉。近年来,天水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立足市情实际,科学规划,以前所未有的大手笔、大气魄、大动作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功能持续完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越来越高。

  拓展城市空间

  2020年5月,天水市有轨电车示范线(一期)工程开通运营,标志着有轨电车首次落户甘肃。

  近日,记者从天水市秦州区藉河北路出发,搭乘有轨电车沿着成纪新城一路向东穿行,一侧是碧波荡漾的滨河,一侧是精致温馨的住宅。随着有轨电车缓缓前行,公园、学校、医院、体育馆等从眼前闪过。

  “自从有轨电车开通后,我们出行更方便了。”家住天水火车站附近的居民张世杰对记者说,“儿子的婚房就买在有轨电车途经的碧桂园,最近正在装修。早上和老伴乘坐有轨电车过去,晚上早早就能回家。”

  “依河而建的有轨电车,不仅打破了天水的交通瓶颈,方便了居民出行,还带动了沿途经济,加速了成纪新城的发展。”天水市城市更新服务中心党组书记、主任安敏峰说。

  成纪新城的迅速崛起,是天水市着力拓展城市空间的一个缩影。为打破“两山夹一川”地形地貌的制约,近年来,天水市着力打造“一核、三轴、两区”的城镇区域空间布局,规划建设了成纪新城、秦州新城、麦积新城、颍川新城、东柯新城、空港新城、社棠工业新城和三阳川新城八大新城。与此同时,启动实施了南北两山乡村振兴基础设施项目,进一步拉开城市骨架、扩大城市规模。

  改善人居环境

  “等了这么多年,可算要拆了!”听说自己居住的片区要更新改造,秦州区罗玉小区居民苏爱琴心中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罗玉小区属于典型的老旧小区,人居环境差、违章建筑多、安全隐患突出……2020年,天水市启动城市更新改造工程,计划在原址上规划建设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功能齐全的安置小区。

  “印象中的拆迁是件麻烦事,但这次安置程序简单、政策优厚、公开透明,从入户摸底到摇号选房再到拆除旧楼,前后不过4个月时间。”苏爱琴说,如今自己已经在为搬入新居作打算了。

  住房是民生之要,老旧小区改造事关百姓福祉。2020年,天水市着眼于制度创新、理念创新和方法创新,率先在全省实行城市更新专项行动,通过公开招标、融资、房屋征收、安置房建设和回购安置、土地开发出让、返还投资等方式,完善城市更新流程步骤,规范工作环节和运行渠道,摸索出了一套紧贴天水实际、行之有效的城市更新发展模式。

  “老旧小区改造暖了居民心,这是很多常年生活在老旧小区居民的共同心声。”天水市城市更新服务中心安置科负责人龚雷雷说。

  提升城市气质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气质和灵魂,是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标志。

  在秦州区西关片区,有一处明清时期的古民居群:既有古街古巷古树,又有古民居。漫步其中,浓厚的文化气息让每栋建筑都有了灵魂,看似普通的外表,背后却隐藏着许许多多的故事。由于年代久远和长期得不到修复,这里的古建筑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2018年,为保护利用好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天水市启动实施了天水古城西关片区综合保护与利用项目。

  修院落、砌屋瓦、镶脊兽……古建专家用丰富经验和现代技术,巧妙地复原了这里的样貌。

  “现在,这里已经成了天水的一张亮丽名片,很多外地游客都要来这里打卡。”正在西关片区游玩的天水市民李斌笑着说,自己晚上没事就带着孩子来这里逛一逛,每次都有不一样的收获。

  外塑城市之形,内铸城市之魂。古老的天水以历史文化为重点,重塑着城市气质和风貌。

  【记者手记】

  改善人居环境 展现独特气韵

  白永萍

  城市是一个生命体,不论是新城建设、老旧小区改造,还是文化遗留保护,都是城市更新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关乎城市品质,也承载着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天水市既与时俱进更新城市建设,改善了人居环境,又注重展现城市独特的气质风貌,避免了“千城一面、万楼一貌”,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天水市的这一生动实践,也为加强城市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