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陇上"金凰后" 隆冬庆丰收 兰州西固区第四届韭黄开镰丰收节昨日举行

 2021/12/16/ 08:48 来源:兰州晚报 记者 滕效宏

陇上“金凰后” 隆冬庆丰收

西固区第四届韭黄开镰丰收节昨日举行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滕效宏 摄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马军 摄

  每日甘肃网12月16日讯 据兰州晚报报道 12月15日,西固区第四届韭黄开镰丰收节在西柳沟街道张家大坪村成功举办。广大农民朋友与现场嘉宾一起,以“韭”为媒、以“韭”会友,共同见证“金凰后”韭黄揭开面纱的美好时刻,共享丰收的那一份喜悦。

  种植户代表手捧自家收割的韭黄“头菜”登台展示,现场竞拍各自的精品“头菜”,竞拍场面扣人心弦、热闹非凡。最终,“头菜”以10800元成交。现场还对张家大坪韭黄产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种植能手和收割能手进行了表彰奖励。

  古法种植 让韭黄身价不断增长

  你能想到吗?西固区连续3年专门为“她”的“出阁”举办大型盛宴——开镰丰收节。这一天,人们载歌载舞、欢声笑语,在霍霍磨刀声中唱起劳动号子,满地的“金凰后”摇身变成张家大坪村的致富“金”。

  没错,“金凰后”正是张家大坪村的韭黄。

  张家大坪村是西固区的城郊村,由于大山的自然阻隔,这个四面环山的村庄显得闭塞,“靠天吃饭”曾经让这里一度陷入贫穷。但是,山穷水穷志气不能穷。早些年,这里的村民外出“取经”,学得一手韭黄种植技术,并一直延续至今。目前,全国好多地方韭黄种植流程都已改进简化,能够轻松多收几茬。久而久之,费时费力的古法种植逐渐失传。但张家大坪村民不怕吃苦受累,将这种祖辈智慧的农耕文明传承下去,留住了田间的一份鲜香。这里只收一茬,韭黄的品质和口感飘香了全国。

  古法种植让韭黄的身价不断增长,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这也让张家大坪村的村民坚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早在2008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张家大坪村成立了韭黄种植专业合作社,依托多年的韭黄栽培经验,采取分散生产、统一品种、统一包装、统一技术标准、统一销售的“一分四统”的合作模式,合作社充分发挥“村集体组织+合作社+农户”“技术部门+合作社+农户”“特色产品+合作社+农户”的管理模式,为种植户提供产、供、销一条龙的全方位服务。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滕效宏 摄

  注册商标 “金凰后”走上品牌化之路

  为扩大韭黄的销售规模,推进产业化发展,张家大坪村申请注册了“金凰后”品牌商标,制作了统一的包装,韭黄迅速得到省内外市场的认可。

  走上了品牌化发展之路后,韭黄销售除了传统渠道,电商也是重点的拓展渠道,全国各地网友通过各大电商平台来下单,还真应了那句话:酒香不怕巷子深!

  现如今,韭黄的种植规模、销售渠道和之前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老百姓的日子也今非昔比。

  据统计,张家大坪村韭黄种植面积达到520亩,每年韭菜、韭苔、韭黄的产值达200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突破2.4万元。毫无疑问,韭黄种植已成为张家大坪村村民收入的支柱产业,成为村民致富路上的真金白银,也成为乡村振兴路上的“一驾马车”。

  今年52岁的村民张镇均说,他家种植韭黄已经20多年了,精心务做的2.2亩韭黄每年的收入在10万元左右,韭黄种植已成为全家的主要经济收入。

  一年四季的田间管理浸透了汗水却只能收获这一茬,但是,待到收获肥嫩金黄的韭黄时,张家大坪人喜笑颜开,在他们眼中,一亩连一亩的韭黄,就是他们的“银行”;一根接一根的韭黄,就是他们的“金条”。

  因为在韭黄种植与发展中取得的成绩,张家大坪村被农业农村部评选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他们相信:未来将有更好的发展机遇。

  冬季是休养生息的“农闲”时节,每天都在田间地头辛苦劳作,忙着收割“遍地金”,喜获丰收的笑容在脸上绽放,美好生活的愿景正一步步变成现实。

  据悉,西固区将持续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乡村振兴的安排部署,切实把庆祝丰收的喜悦,转化为投身乡村振兴主战场的行动自觉,脚踏实地在西固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上辛勤耕耘、奋发劳作,全力打造乡村振兴的“西固样板”。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滕效宏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