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高质量擘画文化强省建设发展蓝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十四五”规划》解读

 2022/01/07/ 04:37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 施秀萍

高质量擘画文化强省建设发展蓝图

——《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十四五”规划》解读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施秀萍

  2013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批复支持甘肃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为平台整体推进文化大省建设,这是国家批复的唯一以文化为主题的发展平台。这九年来,是甘肃文化建设最快、发展最好、成就最大的时期,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积累经验、探索新路、谱写新篇的关键阶段,也是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为平台整体推进文化大省建设向文化强省建设转变的重要阶段。

  刚刚过去的一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两个百年目标交汇与转换之年,也是奔向2035年远景目标的新起点。近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出台《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十四五”规划》,聚焦文化强省建设,开展“铸魂”“探源”“守根”“塑形”四大行动,高质量擘画发展蓝图,不断增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内生动力。

  为此,记者采访了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办公室),详细解读《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十四五”规划》。

  问:请谈一下《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编制背景。

  答:2013年,国务院批复支持甘肃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以下简称“华创区”),要求甘肃以建设华创区为平台整体推进文化大省建设,探索出一条经济欠发达但文化资源富集地区科学发展的新路子。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华创区建设,印发了《关于推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实施意见》《甘肃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总体方案》。“十三五”时期,省委、省政府持续加强华创区建设,印发了《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十三五”规划》,各地各部门坚决落实决策部署,积极推进重点任务,在各方努力下,全省社会文明程度整体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弘扬,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文化艺术创作生产亮点频现,对外文化交流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华创区建设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

  “十四五”时期是甘肃胜利完成脱贫攻坚历史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是奋力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关键五年,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发展条件深刻变化,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按照我省“十四五”规划中“加快推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提升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平台功能”的重要部署,为进一步繁荣发展全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更好传承华夏文明、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焕发文化资源时代光彩、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文化软实力,根据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协调推进领导小组要求,我们组织省内专家,编制了《规划》。

  问:请介绍一下《规划》编制的过程。

  答:《规划》从开始起草至印发,我们坚持把好“广泛调研、征求意见、充分论证”3个环节,历时一年时间,共经历了5个阶段。

  一是组建《规划》编制团队。2020年10月,我们正式启动规划编制工作,经统筹考虑、认真研究,组建了由省委宣传部主导、西北师范大学有关专家教授参与的规划起草组,明确了起草任务分工。起草组成员规模约十几人,学科背景广泛,工作扎实认真,几位主要负责同志是我省知名专家学者,参与过国家和省上多项重大课题研究及多个经济社会领域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经验十分丰富。

  二是扎实开展前期调研。《规划》起草之初,我们先后赴14个市州、30个县市区和省直有关部门及相关国有文化企业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摸清吃透了“十三五”时期华创区建设情况,了解了各级各单位推进华创区建设任务情况,征求各方面对“十四五”规划的意见和建议。调研完成后,起草团队认真整理调研成果,逐项分析关键内容,为《规划》编制打下了重要基础。

  三是有序做好《规划》编制。我们认真贯彻中央和我省“十四五”规划精神,充分领会实质、把握要义,紧紧围绕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省,聚焦突出问题和明显短板,回应群众诉求和社会期盼,反复讨论、认真研究,确定了规划编制思路,搭建了规划基本框架。随后,扎实高效开展了《规划》编制,编制中注意吸纳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最新方针政策,落实相关要求,及时关注文化建设新态势,把握“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不断优化完善规划内容,在2021年4月,完成初稿。

  四是组织研究论证。《规划》初稿形成后,我们坚持发扬民主、集思广益,邀请中央驻甘单位、省内知名专家学者,两次召开论证会,广泛征求意见。参会专家围绕《规划》的结构体例、建设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措施等提出意见建议。同时,我们书面征求了文化、文物、发展改革、财政等30余个部门、有关单位和企业的意见建议。共征求到各类意见建议100余条,起草组认真研究,充分吸纳,对《规划》增写、改写、精简文字共计200余处。

  五是报请领导小组审议。《规划》成熟后,我们报请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审议。2021年9月2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召开会议,审议了《规划(审议稿)》,听取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协调推进领导小组有关成员单位工作情况汇报,研究安排相关工作。会议原则同意《规划(审议稿)》,提出了审议意见。我们根据审议意见,对《规划》进行了最后修改完善,报请省委省政府印发。

  问:《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答:《规划》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届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为统揽,以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坚持高质量、高水平、高起点,以实施“铸魂”“探源”“守根”“塑形”行动为引领,着力优化文化建设区域布局,落实重点工程,强化保障措施,着力打造“片区支撑、点段牵引、连线整合、系统推进”的文化发展新格局,着力提升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内涵和水平,努力为文化强省建设、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

  问:《规划》的基本原则是如何确定的,和“十三五”规划相比,《规划》建设目标有什么变化?

  答:“十四五”时期,甘肃省文化发展处于由文化资源优势向文化发展优势转变、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的关键期。《规划》基本原则全面符合这一关键时期的发展特点,提出了“五个坚持”:坚持把牢方向与守正创新相结合,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坚持保护传承与建设发展相结合,坚持重点突破与统筹兼顾相结合,坚持因地制宜与彰显特色相结合。这“五个坚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精神和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与我省推进文化强省建设,促进文化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一脉相承,与甘肃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统一协调,明确了“十四五”时期华创区建设要求。

  关于华创区建设目标,根据国务院批复要求,华创区建设任务“一年启动、三年初见成效、七年实现规划目标”。“十三五”时期,华创区正处于攻坚建设期,建设目标更加聚焦夯实基础、补齐短板,整体提升全省文化发展水平,经过五年建设,总体目标已经基本完成。这次《规划》确定的“十四五”时期建设目标,是对“十三五”时期的延续,提出到2025年,完成华创区建设规划任务,全省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充分展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完善,文化产业得到长足发展,长城、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基本建成,华创区成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高地、特色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基地、服务“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建设的典范。

  问:《规划》提出的“十四五”时期华创区建设的主要任务体现在几个方面?

  答: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也是本次《规划》编制的特点。

  一是贯彻中央“三新一高”要求,实施“铸魂”“探源”“守根”“塑形”四大行动。“铸魂”行动提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全过程,要用精神文明建设引领社会新风尚。“探源”行动提出要研究建构华夏文明的发展脉络,揭示展现华夏文明的体系特质,提炼萃取华夏文明的精髓内涵。“守根”行动要求要加强文物分类保护,加强非遗传承传习,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塑形”行动提出要持续讲好中国故事甘肃篇章,不断扩大对外文化交流,打造文化形象品牌。

  二是落实“一带三区”建设任务,重点建设分类保护、集中展示、融合发展、综合利用四大功能区。按照《甘肃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总体方案》“一带三区”布局,确定了4个功能分区。分类保护区以国家、省、市、县四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为核心,加强分类分级保护和动态管理,统筹文化资源和各类生产要素,细分为河西走廊文化生态保护区、陇东南历史文化保护区、陇中特色文化保护区。集中展示区依托敦煌文化、长城文化、长征文化、黄河文化、始祖文化、民族特色文化等文化资源,集中建设重点展示园、主题展示带、特色展示点。融合发展区综合考虑分类保护区与集中展示区布局、区域资源富集程度、现有文化旅游项目基础及未来发展潜力等因素,着力打造特色鲜明、辐射性强的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区、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区、文化贸易融合发展区。综合利用区以传统生产生活区域为依据,突出华创区建设主题,合理保存传统文化生态,注重环境保护与文化要素保存,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适当控制生产经营活动规模和类型。

  三是深化“十三板块”建设,推进保护传承、研究发掘、文化惠民、环境优化、文旅融合、数字再现六大工程。按照《甘肃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总体方案》“十三板块”建设任务,突出重点、整合关联、拓展延伸,提出了6个重点工程。

  保护传承工程将加强国家文化公园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力度,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传统医药文化,加强中华民族音乐传承出版和戏曲传承,加强传统节日、农耕文化及民俗民风传承。

  研究发掘工程将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深入研究发掘甘肃特色文化的内涵和精神,构建与华夏文明保护传承相适应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包括厘清华夏文明在甘肃的传承创新脉络、加强文化艺术精品力作创作生产、推出精品出版物、加强文艺人才队伍建设等内容。

  文化惠民工程聚焦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出加快基础设施改造升级,探索公共文化服务运营新模式,拓展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等任务。

  环境优化工程围绕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提出构建自然环境管控体系、完善交通体系建设、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等内容。

  文旅融合工程紧扣文化强省和旅游大省建设目标,围绕甘肃特色文化,深化以敦煌为核心的河西走廊文化旅游圈联动发展,推动长城、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建设,推动始祖文化旅游圈高质量发展,办好以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公祭伏羲大典等为代表的节庆会展活动。

  数字再现工程围绕实施国家文化大数据战略,归集梳理各类文化资源数据,以建设标本库、基因库、素材库和文化专网、数字化文化生产线为重点,着力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创新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方式,推进数字化再现系列项目建设。

  问:《规划》在实施保障方面有哪些要求?

  答:《规划》从5个方面提出了实施保障的措施。一是加强组织协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各成员单位和各级党委要发挥各自力量,共同推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取得新的更大成效。二是加大政策保障。完善政策保障措施,建立健全“项目跟着规划走、要素跟着项目走”的工作机制。三是创新体制机制。要加强改革创新,释放体制机制活力,激发文化发展繁荣的内生动力和创造活力。四是广泛宣传引导。充分发挥各级各类新闻媒体的作用,广泛宣传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和目标任务,广泛宣传各级各部门推进建设的生动实践、成绩成效和典型经验。五是加强督导落实。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督促检查和协调推进,各级各部门要确保各项任务落地落实。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