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本网原创

【我们这十年】郑炳林:做一名合格的敦煌学“领路人”

 2022/09/25/ 23:01 来源:每日甘肃网 记者 李萍

  让敦煌学成为中国气派的敦煌学

  曾经的敦煌学是“冷门”学科,并没有受到很多人的关注。然而,“要做中国气派的敦煌学”成为了郑炳林坚守的理由。

  “我们只有把学科水平搞上去,把平台搭建起来,才能让学科实现良性发展。”郑炳林表示。

  敦煌学研究所决定搭建的第一个平台就是申请博士点。从1993年开始,时任兰州大学历史文献学(敦煌学)学科带头人的郑炳林带领团队历经两次失败,终于在1998年申请到博士点。

  至此,兰大敦煌学研究所的研究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郑炳林带领学生在野外考察。

  好的平台引来了好的人才,好的人才培养出好的学生。郑炳林说,“我们敦煌学的优势就在于抓住了机遇,促使整个团队做出来一系列丰硕的研究成果。”

  郑炳林介绍,从2000年到如今22年的时间里,敦煌学研究所的师生在研究的基础上创作翻译出版了《法国汉学研究丛书》《国际敦煌学研究文库(日本卷)》《敦煌讲座系列》等一系列作品。 

  这些成果中,在学界最负盛名的应当是《敦煌讲座系列》,这套书综合了国内敦煌学的研究成果,与当年日本的《讲座敦煌》相呼应。郑炳林说,这是中国敦煌学者在国际上的集体发声,也是中国学术视野和格局的体现。

2007年郑炳林带领团队进行考察。

  2018年,郑炳林结合兰大的地理位置和兰大敦煌学的发展态势,提出了兰大敦煌学“西进东出”发展计划。他认为,“敦煌学必须向东向西发展,向东进入中原,向西进入新疆。”

  向西进,不仅涉及到中亚地区的历史和文献,更是涉及到了历史上的中外文化交流研究。

  “我们往西看,就会看到除了敦煌简牍、西夏文献外的和田文文献、龟兹文文献等胡语文献。”郑炳林说,种类繁多的文献给敦煌学研究所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但也带来了新问题——如何破解西北和北方各民族语言带来的障碍。

  为解决这一问题,郑炳林提前谋划,早早开始引进专业人才。除了语言类人才,敦煌学研究所还引进了6位专门从事石窟研究、12位专门从事西北地区历史和文献研究的教师。

  搭起了这样的敦煌学研究人才架构,敦煌学研究所“西进”有了一定的基础,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向建设敦煌学研究高地更近了一步。

  郑炳林专注敦煌学研究40载,陪伴着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从无到有,从有到如今被誉为敦煌学研究中心、人才培养中心、资料中心和国际交流中心,他对待敦煌学研究所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

  郑炳林说,“选择了一条路,就要坚持到底。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敦煌学做大做强,把它的种子播撒到每个中国人心里。”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