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本网原创

王一航:37年,与农民一起扶犁,让中国马铃薯育种领先世界

 2019/01/11/ 11:38 来源:每日甘肃网 记者 王占东

1月7日,王一航在甘肃省农科院接受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采访 王占东 摄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王占东

  1月7日,冬日的阳光,从湛蓝的天空中透过兰州深安黄河大桥,打进甘肃省农科院的大楼里。

  在大楼的一间办公室里,我们见到了我国马铃薯育种专家王一航。

  这次遇见,之所以不在马铃薯的田地里,源于70岁的王一航在刚刚过去的2018年正式退休了。这位在我国马铃薯育种界大名鼎鼎的科学家,终于从田间回到了城里。

  简单的办公室里,近乎满头华发的王一航,坐在电脑前,依然在研究着牵挂一生的马铃薯。放眼整个办公室,让外来者心头一震、眼前一亮的,是办公桌和茶几上堆积成垛的信札。

  这些信件中,大部分是甘肃、西北省区乃至全国马铃薯种植基地的农民、相关企业寄给王一航的交流信、请教信、邀请函。

  从1982年扑下身子研究马铃薯育种,37年来,王一航的科研阵地、服务足迹和他主持培育的优质马铃薯种子遍布陇右高原、西北大地和适宜种植马铃薯的华南地区,农民亲切地称呼他“王洋芋”、“王科学”。

  这源于他37年将自己从事农业科学的重心朝斯夕斯、念兹在兹地钻向了马铃薯育种,源于他从育种实验到扶犁种植中与农民结下的深厚情谊,源于他把一项项马铃薯种植技术手把手地交给了农民,源于将我国高淀粉、高质量、多样化马铃薯育种技术推向了世界前沿,使得农民增产增收,企业增效增利,使得马铃薯产业不但既大又强,而且越做越长……

  讲起踏上农业科学的初心,他心潮起伏;说到马铃薯育种的风雨兼程,他历历在目;谈及中国马铃薯技术的世界地位,他壮心不已。

  “你要好好学习,学成后为家乡服务,为农民服务……”

由前向后,第三排右三为大学时代的王一航

  “这一生,可以说,我遇上了好时代。”与王一航的聊天一开始,他向记者说出了这样的第一句话。

  “我的家乡是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从小学到中学吃了不少苦,吃不饱饭是经常发生的事儿,但我上学很努力,尤其是在高中时,在班级上都是前一两名,梦里想考一个大学。但是,1968年我高中毕业后,梦想落空了。那时大学暂停招生,我就回家务农了。直到1977年底恢复高考。”忆往昔,王一航对过去陇中农民的经历念念不忘。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的决定,让王一航激动不已。在年底恢复高考后的第一个高考考场上,王一航取得了理想成绩。1978年3月被当时在武威的甘肃农业大学农学系录取。

  “我永远不会忘记我离开家乡上大学时的场景——离开时,父老乡亲在村口送我,他们拉着我的手,就像母亲拉着即将远行的儿子,既舍不得孩子走,又期待着孩子能到外面学有所成,那种既是离别又是出发的心情,那一个个热切的目光一直刻在我心里。乡亲们给我说:‘你要好好学习,学成后为家乡服务,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服务……’给我无尽的激励和鞭策。”王一航说。

  40年光阴荏苒,40年沧海桑田,已经70岁的王一航,回忆起往昔的这一瞬,依然记忆犹新。此时此刻,经历过陇中农民受到苦的他,心潮起伏的表情和脸上更洋溢着那不忘初心、砥砺奋进后的欣慰与自豪,让在场的记者也颇受感染。

  乡亲们为什么要对他报以骄傲的目光和热切的期盼呢?

  “乡亲们不容易,种植马铃薯更不容易,但我们却离不开马铃薯,即便是在吃不饱饭的岁月里,也恰恰是马铃薯救了大家的命!”王一航说,“马铃薯产量低、易得病、品种差是农民生产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后来的学习和实践中让我明白,马铃薯是无性繁殖作物,存在天然的种性退化问题,连年种植,不换种就出现退化现象,不抗病,病毒就大量感染,产量也大大下降,连续种植两三年产量就低得种不下去了。能解决这些问题,就是乡亲们的一个期盼,期盼我这个农民出身的农学大学生能够有朝一日帮助大家解决这一难题。”

少年时代的王一航(前排右一)

  当时,为什么要报考甘肃农业大学呢?

  王一航回忆:“首先,我当过农民,如果我要圆大学的梦,我一定要报考农业院校,学得农业技术,帮助父老乡亲,帮助更多的农民脱贫致富;其次,就是当年甘肃农业大学的招生名额多。在当年的招生简章上,甘肃农业大学的招生名额最多,400多人。而自己当年已经29岁了,怕招生名额少的学校和专业录不上,而农业又是自己心仪的专业和方向,所以就报考了甘肃农业大学农学系。”

  进入大学,王一航憋了9年、盼了9年的大学愿望得以酣畅地释放,他利用一切能利用的时间发奋读书,如饥似渴地扎进了农业科学。

  “那时候,除了课本上的知识外,我还通过图书室、阅览室等能学习到知识的一切平台进行学习,并结合我当了9年农民的农业经验,将自己摆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里,苦钻自己充满兴趣、非常热爱的农业科学。”王一航说,“我第一次被评为大学‘三好学生’后,学校奖励了我30元钱!当时,我跑到武威买了一件的确良白衬衫……”

  毕业了,许多人选择去行政单位,他却要求回到“地里”

20世纪80年代的甘肃省农科院会川马铃薯育种试验站。

  1982年元月毕业后,同学们选择单位时,许多人选择去了地区、县、市的行政单位,但是王一航却想被分配到农业单位。不但想分到农业单位,而且还期望着分到与土地最近的地方去!最后,王一航被分配到了甘肃省农科院。

  具体到哪一个岗位时,王一航一直没有忘记家乡父老乡亲对自己的期盼,他申请要去甘肃省农科院在定西地区渭源县会川镇的一个马铃薯育种试验站。

  为了怕分配不到这个位于田间地头的马铃薯育种试验站,王一航还甚至找到了自己的老师,请老师向院里转达他的请求。

  老师后来的回复说:“院里领导说:‘国家培养的农业人才,就是要到农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王一航同学能主动申请到田间最前线的马铃薯育种试验站工作,我们非常欢迎!非常支持!’”

  获悉这一信息后,王一航内心充满了欣喜与兴奋。1982年春天,在办完相关报道手续后,王一航直奔甘肃省农科院渭源会川马铃薯育种试验站。

王一航工作的会川马铃薯育种试验站

  “我从小受过苦,挨过饿,是吃着马铃薯长大的,对马铃薯有着天然的亲近感。这一研究,一发不可收拾,在会川试验站呆了26年,研究马铃薯37年!从没有变过!”王一航说。

王一航读报

  让王一航更加兴奋的是,他从踏入马铃薯专业研究直到今天,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受到了农民的欢迎。

  “从这一点上,就是我刚才说的,我遇上了好时代。上大学遇上了好时代,研究马铃薯遇上了好时代。”王一航说。

  为了不影响工作,王一航很快把家搬到了会川试验站,将精力全部花在了实验上。

王一航和家人

  多年之后,王一航不无感慨地说:“我对我的老伴儿和两个孩子都很亏欠,老伴儿身体不好,我也不能照顾她,两个孩子就在试验站附近的会川二中上学,考大学的关键阶段我一次都没有陪过。”

  从亲自扶犁培育新品种到推广新技术,中国马铃薯育种走在世界前列

  马铃薯是甘肃省三大农作物之一,主要分布在中部干旱地区和高寒阴湿、二阴地区,而这些地区恰恰是全省乃至全国最贫困的地区。随着商品农业的发展和马铃薯加工业的崛起,马铃薯产业成为甘肃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从参加马铃薯研究工作起,王一航就将自己的研究与广大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伟大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

  每当进行薯种栽培实验时,为了保证科学的行株距,王一航亲自扶着犁子耕种。从白天到傍晚,累得爬不起来,但是第二天还必须爬起来继续耕种,以保证实验的准确性。

  经过测产、测质,取得理想效果的新品种,王一航第一时间免费给农民种植,随后与农民一起研究这个品种,向农民询问对新品种有啥看法。

  “只要农民愿意种,不用宣传,就一家一家种开了。”王一航说,“我的新品种出来,受农民欢迎,很快推广开来,发挥的效益就大了。多年来,我有一个衡量工作的标准,那就是只要农民满意就行了。”

农民种植新品种后的丰收喜悦。

  王一航说,由他主持培育的陇薯系列的马铃薯种子非常受农民的欢迎,近年来,西北地区年推广面积达到六七百万亩,占到西北地区马铃薯种植面积的1/4、甘肃的1/2。像陇薯7号,不但适合北方种植,而且适合广东、广西、福建冬种,不仅经过广东省审定,还经过国家审定。

有了马铃薯新品种,陇中大地的农民庆祝丰收。

  他介绍,实践证明,陇薯系列种子平均增产10%—15%以上,有些品种增产30%—40%,亩产达到2000公斤以上,农民种植的老品种产量在1500公斤左右。

马铃薯丰收后,陇中大地的农民去市场销售马铃薯。

  为破解马铃薯种性存在天然的退化问题,从1994年到1995年,王一航展开了马铃薯薯种脱毒快繁技术研究,并取得成功。由他主持建立的马铃薯种薯高效低成本脱毒快繁技术体系和脱毒种薯推广网络,遍布到全省、西北,马铃薯产品营养含量高,增产30%—50%,开创了马铃薯脱毒繁种产业新局面。陇薯系列品种的特色是高抗晚疫病和高淀粉,走在全国前列。品种淀粉含量超过一般品种20%,陇薯8号淀粉含量达到27%,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王一航说,在全国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马铃薯淀粉含量提高1个百分点,加工效益提高5%。该品种技术于2002年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入选“甘肃省‘十五’重大科技成果”。

王一航观察马铃薯种苗的生长情况。

  当研究开发一项新技术时,除了考虑技术的先进性、实用性外,他还要考虑这项技术农民是否用得起。在研究开发马铃薯种薯组培脱毒快繁技术时,为了让农民买得起繁育出的脱毒种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他千方百计降低繁育成本。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在国内率先研发出试管苗全日光培养高效低成本快繁技术,使种薯繁育成本降低40%以上,让脱毒种薯走进了千家万户。

王一航在田间为农民指导种植、管理技术。

  由王一航主持选育的陇薯5号,抗旱性强、高产稳产、适应性广,是蔬菜和淀粉加工兼用型品种,2006年推广面积达119万亩,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育成的陇薯6号,于2005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达到国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成为甘肃省第一个通过国家审定的马铃薯新品种。主持选育的两个薯条及全粉加工专用新品种L0031-17和LK99,填补了国内空白,实现了专用加工品种的国产化和本土化。主持完成的“甘肃省贫困地区马铃薯优质种薯脱毒快繁体系建设”项目,开创了甘肃省马铃薯脱毒繁种产业新局面,2003年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自1982年从事马铃薯作物研究以来,王一航扎根甘肃省高寒阴湿贫困山区的渭源县会川镇农村第一线,开展马铃薯育种工作,先后选育出陇薯系列马铃薯新品种12个,在甘肃以及宁夏、新疆、青海、陕西、四川等周边省区累计推广面积4000余万亩,为促进甘肃省乃至西北地区马铃薯产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王一航主持研发的陇薯系列马铃薯品种。

  他所带领的科研队伍被甘肃省科技厅定为“省属科研院所创新团队”,中国农科院也将甘肃省农科院马铃薯研究所纳入合作共建行列,并启动实施了优势学科共建方案;由他负责的会川马铃薯育种试验站,成为全省马铃薯新品种与新技术的辐射扩散中心,2005年被农业部命名为“农业部马铃薯资源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该站所在的定西市渭源县已成为闻名全国的“中国马铃薯良种之乡”。

沃野葱茏的马铃薯田地里孕育着丰收的希望。

  由于陇薯系列马铃薯新品种及其高效低成本脱毒繁种技术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促进“苦脊甲天下”的定西市成为全国最大的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基地、商品薯生产基地和马铃薯加工基地。

[1]  [2]  下一页  尾页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新闻排行

1   降压供水公告
2   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公示2018年享受政府特
3   兰州:黄河里冲出一条一米长的娃娃鱼
4   林铎在全省金融工作会议上强调 坚决防范化解风险积极
5   省食药监局:效价指标不合格百白破疫苗未流入甘肃
6   每日甘肃网7月22日甘肃热点新闻回顾
7   【全国网媒看平凉】探访崇信龙泉寺 感受文化旅游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