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民生

这份亮眼成绩单是如何交出的——去年甘肃破解产业扶贫“卡脖子”难题深度解读

 2020/01/09/ 18:24 来源:甘肃日报-新甘肃客户端 记者 王朝霞 薛 砚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朝霞 薛 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到了攻克最后堡垒的关键期。面对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省委省政府把产业扶贫作为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紧紧扭住贫困人口持续稳定增收这个关键,构建起全省产业扶贫的“四梁八柱”。

  过去一年,甘肃产业扶贫全面拉开架势,“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规模迅速扩大,产量分别增长4.8%、6.1%、15.9%、16.2%、2.2%、11.1%,前三季度全省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0.3%,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9%,增速居全国第1位。为全省2019年净减贫93.5万人、31个贫困县摘帽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份亮眼成绩单的背后,贫困地区群众发展产业钱从何来?贫困人口如何带动?扶贫保障如何实现?甘肃如何破解贫困群众发展产业中的这些核心问题。甘肃上下聚焦新问题、探求新思路、探索新实践,呈现出产业扶贫新图景。

2019年我省苹果喜获丰收。 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李建琪摄

  贫困群众“没钱干”咋办?

  ——坚持“五挂钩”原则,扶持资金精准到户

  没钱干,是贫困群众发展产业的瓶颈。

  “家里有60多亩山旱地,种麦子、胡麻和豌豆,咋能挣钱?”环县毛井镇红土咀村贫困户李培平发愁。帮扶干部来家里与他谈心,找路子,谋发展,2018年下发产业扶持资金,他引进21只湖羊,改种苜蓿、燕麦草作饲草,当年羊羔出栏32只,收入3万元,摘掉穷帽子。“2019年前10月出栏30只羊,收入年年高。”李培平尝到了甜头。

  为了让产业扶持资金更直接、更精准、更有效到户,各地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五挂钩”原则,发放产业扶持资金与“一户一策”“农民意愿”“真种真养”“见物见钱”“奖勤罚懒”挂钩,产业扶持资金细化到户、精准投放。

  坚持与“一户一策”挂钩。各地组织帮扶干部与贫困群众面对面沟通,分析致贫原因,理清脱贫思路,下足“绣花”功夫,为每户贫困户制定详细的脱贫计划,为精准到户到人产业扶贫提供了依据。并结合贫困村资源禀赋和贫困户家庭实际,合理确定贫困户发展什么产业、产业规模及投放多少资金,到户产业扶持资金与“一户一策”实现了精准对接。

  达标奖励,以物代补,鼓励贫困户真种真养、多种多养。广河县实施牛羊产业发展达标提升奖补工程,对1.14万户养殖户奖补资金1100万元,对1.15万户贫困户奖补发放优质青贮饲草,激发了千家万户搞养殖的积极性。目前,全县新增养殖户9470户,新增牛4.1万头、羊20.3万只,形成了“家家粮改饲、户户养牛羊”的良好势头。

  环县引进中盛羊业发展羊肉产业,带动贫困户增收。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王朝霞摄

  奖勤罚懒,在不突破每户3万元到户资金的前提下,通过差异化奖补,对多种多养的多补、少种少养的少补,激发贫困群众发展产业的积极性,避免“养懒汉”。各地对村规民约中享受入股资金分红的贫困户,要求其参与村级公益事业、搞好房前屋后环境卫生,营造了奖勤罚懒的良好氛围。

  产业扶持资金原则上人均5000元、每户不超过3万元。“资金量偏小、不解渴。”新型经营主体反映“不顶事”。

  对此,贫困户入股,参与产业。各地到户产业扶持资金原则上一半用于发展种养产业、一半用于入股与贫困户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合作社或龙头企业,既解决贫困户发展产业缺资金的问题,又通过入股合作社或龙头企业,搭建贫困户与市场有效对接的纽带,打通了扶贫产业全产业链。环县2018年至2019年10月累计落实产业到户资金6.48亿元,其中落实草畜产业资金4.8亿元,带动贫困户28193户、户均增收1.2万元以上,带贫合作社共落实分红资金4280.7万元、受益贫困户达15819户。

  据统计,2018年到2019年10月全省用于扶持种养产业的155.6亿元资金中,81亿元直接到户用于发展种养产业、占52.4%;74.6亿元入股合作社或龙头企业带动发展产业、占47.9%;共扶持贫困户109.4万户。

   榆中县高原夏菜打出品牌,深受市民青睐,助推群众增收致富。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王朝霞摄 

  贫困群众“不会干”咋办?

  ——培育合作社,扶龙头企业,建基地联农户

  我省贫困地区山大沟深,贫困群众市场意识不强、信息相对闭塞,无法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效对接,产业普遍弱、小、散,缺乏有实力的市场主体,是产业扶贫的短板和难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带动农户增加收入、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组织形式,要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把合作社进一步办好。

  省委省政府下大决心、花大力气,引进培育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构建“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合作社、合作社联农户建基地”的生产组织体系。

  首先解决贫困村“有没有”合作社的问题。在1979个没有合作社或合作社数量少的贫困村扶持新建合作社2173个,实现了全省贫困村合作社全覆盖。

  “我们村的土蜂蜜甜啊!可酒好也怕巷子深,山大沟深,外界不知道。”舟曲县博峪镇卧欧诺村村支书薛代花说,通过党建引领,村党支部牵头成立养蜂合作社,蜂蜜俏销全国。

  合作社吸纳贫困户入社,提升其生产的组织化程度,让贫困户参与到市场经济大潮中。

  “但蜂蜜有时被其他商贩冒充,客户又真假难辨。”薛代花认为,国家对食品生产要求非常严格,村委会决定把村集体经济入股到合作社,积极筹资建厂,要求养蜂合作社做优产业、打出品牌、带动贫困户。

  提升合作社,迫在眉睫。省委省政府集中力量解决合作社“好不好”的问题。2018年,省政府主要领导和国内合作社知名专家学者为全省各级领导干部及村级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等7.3万人授课。2019年,全省组建起6500人的市县乡三级辅导员队伍,对合作社面对面指导服务;实施合作社领办人“万人培训”计划,培训合作社人员3.77万人,提升了合作社运营水平。

  规范提升合作社,各地探索出“政府主导组建国有农发公司带动合作社”的“庄浪模式”,“合作社联合控股,民企国企参股组建富民公司,带动村办合作社”的“宕昌模式”,“党建引领合作社”的“舟曲模式”等。截至目前,全省贫困村合作社共有入社成员73.2万人,其中贫困户47.8万人。

[1]  [2]  下一页  尾页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新闻排行

1   降压供水公告
2   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公示2018年享受政府特
3   兰州:黄河里冲出一条一米长的娃娃鱼
4   林铎在全省金融工作会议上强调 坚决防范化解风险积极
5   省食药监局:效价指标不合格百白破疫苗未流入甘肃
6   每日甘肃网7月22日甘肃热点新闻回顾
7   【全国网媒看平凉】探访崇信龙泉寺 感受文化旅游融合